简介:Q:你怎么会想到改编哈代的这部小说?A:这部小说我以前就看过.蛮喜欢的。我觉得它非常有趣.里面有许多的意外之笔。另外,话剧中心也一直希望我能够继续给他们写剧本。可是我个人目前不太可能去创作一个原创剧本.因为它是需要一个戏剧性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是需要有很大的动力的。在我的小说里,我都是比较含蓄的.没有太激烈;中突的。所以我一般写剧本都是希望从别的作品里面借一个核过来,包括以前的《金锁记》我也是用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哈代的这部小说里有很多很有趣的转折.我也觉得它对应我们上海的生活有很多切合的地方,有很多相似.所以没有费很大的周折就把故事的框架移到中国来了。
简介:<正>导演的第一前提,是面临剧本的选择。这里,我是指新创作。创作不繁荣,剧坛不可能昌盛。眼下有多少剧本可供导演选择呢?寥寥无几。尽管导演对一台戏的成败举足轻重,但毕竟是中介人物。剧本创作长时期来失去活力,导演的作用则荡然无存。其间,即便个别导演推出一两台好戏,也形成不了气候。像过去一样,许多被舆论“炒”热的戏,顿时也会成为过眼烟云。导演必须得到雄厚的创作群体的支撑,反过来又推进这一群体的奋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欣喜的发现,同时会有一个导演群体出现。在这种局面下,中外名著、古典、现代、探索实验才会陆续推出,使舞台艺术的发展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也就是在这时,导演的潜力才可能无穷尽的得以发挥。
简介:在当今中国美术界,周长江被称为“知识分子”、“现代主义者”和“实验艺术家”。自“八五新潮美术”之后。周长江因其“互补系列”而又被称为“抽象艺术家”。197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的周长江,与同班的俞晓夫、张建君接受的都是那一时期写实主义、古典主义训练和一元化的审美标准。当时绘画艺术的理念和形式都是单一的,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周长江在艺术发展上不局限于绘画这一层面,他对艺术本体语言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觉得艺术家要对客体的微妙关系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要对外界总体趋势有深刻的感悟力,能够有逻辑性地思考这两方面问题是成就艺术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