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俄罗斯版图上的亚洲戏剧文化已然从忽视差异性的苏联欧化的专业标准撤离,返回到了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当中。那么民族精神如何体现在欧洲戏剧经典那样一种已然高度发展的戏剧结构中呢?本文通过讨论萨哈共和国国家剧院和图瓦共和国国家剧院分别出品的莎士比亚《李尔王》(导演分别为安德烈.波里索夫和阿力克谢.奥尔扎克),探讨这一话题。这两次演出都有着一种对于这部经典悲剧作品的形而上反思,这种形而上的反思或许正是亚洲戏剧独有的特色。而在布尔加特剧院和萨哈剧院演出的布莱希特剧作和洛尔加的剧作中,都有对20世纪西方经典戏剧的充分阐释。这种亚洲式的阐释方式和它所独有的形而上学背景相结合,常常可以让我们在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一些隐藏着的艺术活力。而这样的艺术活力在欧洲现实主义的戏剧舞台上我们永远都感受不到。
简介:“留比莫夫卡之子”主要指涉积极参与和组织“留比莫夫卡戏剧节”的剧作家,以及由此形成的创作、表演、评论团体和自由、轻松、前卫、包容的氛围。这些剧作家构成当今俄罗斯“新新浪潮”戏剧的主要创作群体和中坚力量。“留比莫夫卡之子”在时间背景、年龄划分、性别构成等外在表征方面,在艺术手法、艺术风格、平台阵地等内在特质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一致性。这些群体特征和艺术特质,代表和吻合着当今俄罗斯“新新浪潮”戏剧的发展趋势和创作特征,也折射出当今俄罗斯戏剧在本土与外来、传统与先锋、大众与精英、国家体制与市场运作等对立因素中不断实验、探索和开掘的特征。
简介:那是伦敦一个清冷的午后,拨通玛丽娜·波普拉夫斯卡娅手机那会儿,她正沿着沙夫茨伯里大街(ShaftesburyAvenue)闲逛。当得知已到约定的访谈时间时,她有点惊讶,承认说,"哦——是哦。对不起,我购物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她恳求给她几分钟来结束这次简短的购物,随后即返回离那儿不远的她在科文特花园的寓所,这是她2010年夏天在皇家歌剧院上演《西蒙·波卡涅拉》(SimonBoccanegra)期间的据点。准备开始接受访谈之前,波普拉夫斯卡娅叹了口气,好像累得虚脱了似的。这势必是近日来这位俄罗斯歌唱家的惯有状态——不断有人跟她约时间,用某种外语向她提问,并打探她的身份或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