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阐明韩国文庙释奠表演的佾舞始源。长期以来人们常认为“佾舞”是一种舞蹈的名称,但是,从严格意义而言,它应该被界定为一种舞者排成“行”与“列”形成的舞蹈形式,而考察这种形式形成的根源,对于追溯该舞蹈始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将通过考察古代中国的舞蹈与舞蹈形式研究佾舞的始源,,

  • 标签: 六代大舞 祭孔舞蹈 佾舞
  • 简介:“倒喇”是古代杂技性的乐舞,兴起于金、元时期,明、清两代又有发展,有关记载首见于明代,清代文献才有较多的记述。“倒喇”一词,源于蒙古语的汉字记音,由于不同时期的表演形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含义有多种解释。早在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家李家瑞先生《北平俗曲略》一书,摘引《野获编》、《帝京景物略》、《宸垣识略》、《燕都杂咏》等有关“倒喇”的记述进行了考证,为我们今日研究“倒喇”提供了重要线索与参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舞蹈家们虽有诸多研究“倒喇”的文章发表,但尚无系统的论述。为此,本文拟以文献资料结合仍在流传的民间舞蹈,以动态形象为切入点,对“倒喇”的文化源流、形式特征,做进一步的考证。

  • 标签: “倒喇” 西域乐舞 佛教文化 动态形象 杂技因素
  • 简介:胡腾舞是北朝异域艺术传入中原的特色舞种之一,其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通过对苏思勖墓、陕棉十厂唐墓及宁夏盐池唐墓壁画乐舞图像分析,进一步证明唐代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得胡腾舞在传播过程中大量吸收了中原宫廷乐舞等文化元素,其服饰搭配和舞蹈动作更接近于中原宫廷乐舞,西域舞蹈的风格逐步弱化。目前学界对于考古图像中的胡腾舞、胡旋舞等舞种划分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仅以旋转和腾踏作为胡腾舞和胡旋舞的区分标准有些过于模糊。

  • 标签: 胡腾舞 考古图像 图像动作分析
  • 简介:鞞鼓的形制约分为三种,一种是有柄有耳,是较大的拨浪鼓;一种是有柄无耳,和有柄的手鼓相似;一种无柄无耳,和无柄的手鼓相似。鞞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舞者在舞蹈中,一手持鞞,一手拊击;另一类是将鞞鼓放置在地上,舞者边舞蹈,边用足踏击。鞞舞在汉代已经与其他舞蹈发生合流,与盘舞一起表演的称作盘鼓舞,与扇舞一起表演的称作鞞扇舞。

  • 标签: 鞞舞 形态 合流
  • 简介:宋代舞伎缠足与宋代普通女子缠足的时间趋于一致,大致均起自北宋年间。此时尚处于缠足刚刚兴起的阶段,其样态和尺寸与明清时期明显不同。宋代舞伎只会将脚尽量缠紧或缠小,而不会使脚部骨头严重变形以致影响跳舞。《全宋词》中描写舞伎缠足、步法的词共25首,从中可以考证出宋代舞伎缠足的形状为小、窄、弓,舞伎既有缠足后直接穿袜而舞,也有着鞋而舞的情况,其所穿大多为罗袜、弓鞋或弓靴。缠足势必会对舞蹈步法产生影响,"步步金莲"与"凌波微步"集中体现了缠足后步法的精妙之处。相应地,赤足起舞在宋代已成为边缘化的现象。

  • 标签: 宋词 宋代舞伎 缠足 罗袜 弓鞋 步法
  • 简介:海阳秧歌是主要流传在山东半岛南部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以独特的创造精神、灵活自如的表现形式,古朴、粗犷的风格气派而著称。本文围绕“动态切入”法,然后再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等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海阳秧歌的文化历史进行析。一是对海阳秧歌的课堂教学与舞台创作提供更多的动态、风格、理论等文化层面的依据;二是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舞蹈传统,同时又要为今天的舞蹈文化需要服务。

  • 标签: 秧歌 源流 礼仪 祭祀 动态
  • 简介:一、两种不同舞蹈的同源母体——“凤阳花鼓”凤阳,秦并天下时属九江郡,汉立钟离县,隋代团濠水穿城而过,改称濠州,明朝置临濠府(凤阳府)。明初在此营造中都城,临濠府曾领九州十八县,辖区一度包括苏北、豫南、豫东南、鄂北以及安徽中部等大片地区。清初沿明建制,后又屡经更改逐渐缩小,辛亥后进一步取消凤阳府,直隶安徽,遂形成现在的定制。因此,历史上的凤阳府与今日的凤阳

  • 标签: 花鼓灯 打花鼓 秧歌 凤阳歌 安徽 黄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