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从谈及杨丽萍的大型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的演出意义入手,《云南映象》使民间歌舞贴近了都市普通大众;《云南映象》也使民间歌舞舞台表演成功地市场化;但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云南映象》应该是以原生态民间歌舞为基本素材的民间歌舞集,或者是打上了引导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的新意在于.《云南映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但它强调了原生态的内涵,从歌手到舞者,从道具到服饰,从歌声到舞影……都体现了这一特色,但不能说《云南映象》是对原生态的还原和再现。“原生态”《云南映象》对原生态的改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在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问题上,民间歌舞的产业化发展,为适应舞台表演,民间歌舞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在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上,舞台化的“原生态”民间歌舞对原生态民间活态文化的改变;在民间活态文化的传承人问题上,职业化的生涯和城市化的生活对农民本来生活的改变……“原生态”《云南映象》对原生态的改造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需要靠时间来衡量和证明。因此,《云南映象》只是杨丽萍的保护民间文化的模式。
简介:知道资华筠是一级舞蹈演员的人很多,知道资华筠散文写得漂亮的人也很多;如果读了《舞蹈生态学导论》和《舞艺·舞理》,相信知道资华筠是精通舞蹈学理的学者、是舞蹈学学科博士生导师的人也会多起来。《舞蹈生态学导论》是一部带有导向性的论著。它的应运而生,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纷繁复杂的舞蹈现象世界需要从根本上、总体上来进行综合治理;其二,是经编纬织的舞蹈理论框架需要从感觉的迷雾中、从思辨的沼泽中走出。要言之,《舞蹈生态学导论》力图提出一种科学实证的舞蹈研究方法,来沟通“从实践经验到经验实践”的舞蹈现象世界和“从动作语文到文字语言”的舞蹈理论框架。
简介:通过对豫南龙寨村历时三年的民俗歌舞田野考察,笔者发现该村玩灯人群体涉及全村大多数及周边村落,他们所操持的多样态灯玩意儿涉及多项民俗。其中,元宵节"红灯会"民俗歌舞的诸多田野特征与相关历史记载有着多层面上的接通。文章认为该村寨的元宵节红灯会歌舞是当下社会罕为见之的集群性民俗活动缩影,山村玩灯人群体、多种灯玩意儿与一体化多项民俗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社会民俗生活与红灯歌舞艺术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歌舞文化现象所反映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生活信仰与价值追求,强化了村民群体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维持着山村民众特有的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并演绎着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即家族绵延。
简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都市化”的进程中,其“两极分化”的走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对“精英文化”的“颠覆”中,朝着“大众化”、“社会化”的回归,另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精品化”或“经典化”的走向,必将经历当代社会“个性化”的选择与重组,并逐步脱离先前的“规定”,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当代”与“当代人”的创造。本文作者从一个城市的民族民间舞蹈生成、存活、发展形态的调研出发,立足从“实践中_来到实践中去”的“叙说方式”,“以点带面”,试图对“都市化”语境中的“广场性”与“剧场性”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作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与评论。
简介:从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文化产业正异军突起,甚至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文化市场亦初步建立。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即为进一步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深人研究文化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促进其健康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我国的文化建设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依据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及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实现文化发展产业化,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对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极为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