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熟练掌握表演技能是顺利完成舞蹈表演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舞蹈表演的过程是一个由一系列特定的动作构成的系统,这就是所谓的“表现方式。”当表演者通过练习掌握某种特定的展示方式,并根据这种特定的表现方式经过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四个阶段形成动作系统时,就形成了舞蹈表演技能。内在舞蹈表演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表演者的学习心理状态是非常丰富而又复杂的。因此,科学地揭示这一技能获得过程,从而提高舞蹈表演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简介:大街小巷,闹市之中,但凡有小块空余场地,便有大量的“广场舞”追随者。关于广场舞的探讨,早已不是学界的新鲜事。从1999年起,以普通大众为主要读者的报刊和杂志开始出现少量关于广场舞的文章,但主要是将其作为一项大众街头的健身运动予以简单介绍和宣传,缺乏深度的学理分析。
简介:如果说舞蹈向人们展示了人是这样的美——形体与情感,那么,舞剧则向人们显示了戏剧可以是这样的迷人——如诗如歌如画如梦……世界因为有了艺术,包括有了舞剧才更美好!
简介:作为一个文化馆舞蹈干部,辅导群众舞蹈是职责所在,然而,群众舞蹈在我心目中是“志趣相投”的伙伴。有一舞者曾云“生为舞人,死为舞鬼”,我虽无此豪言壮语,却为其发展、繁荣奋斗了十个春夏秋冬,尝遍了酸甜苦辣,至今还“执迷不悟”,乐此不疲。
简介:哲学是科学的总工程师。哲学是艺术的灵魂。哲学与舞蹈的关系是否和谐,决定着舞蹈艺术教育事业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命运。本文从舞蹈艺术、舞蹈学术与舞蹈教育三个角度切入,对于舞蹈与哲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初步的扫视与解读,提出了在两者之间建构新型能动关系的想法。
简介:本文以"舞动无界"项目中英国编导JohnUtans的作品《水痕》与中国编导赵明的作品《信任与不信任》的创作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位编导访谈,以创作点评的方式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
简介:音乐剧教育与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向音乐剧市场输送人才。当前中国音乐剧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人才培养理念和终端去向,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音乐剧教育与教学的目标?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简介:叶宁,当年两根小辫子的时候,她的芳名叫叶百令。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上海一家殡仪馆里,她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搞舞蹈教学,这可并不是东方夜谭,是我亲自尝到梨子的滋味。挚友哈炯磊是我华东大学文学专业的同学,他观摩了上海逸园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后,邀我同去学舞。我年青好学,学过声乐,吹过口琴,弹过吉他.演过相声与话剧,也想学一点舞蹈。我按址寻至昌平路990号,居然是上天殡仪馆,原拟裹足不前,思想斗争后终于跨了进去,从此我跨进了“舞蹈”的大门。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办的“中国乐舞学院”就在后院的二楼,我报名入学。
简介:凡主动要求参与儿童舞蹈活动的孩子,对儿童舞蹈无不怀有浓厚的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又往往夹杂着孩子们生性好玩、生性好动、生性好奇的特点。如果他们在参与舞蹈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好玩的因素,体味不到能动的交流,领悟不到新奇的氛围,那么,他们的兴趣将朝不保夕,日益淡漠,连最初的热情也会荡然无存。久而久之,便会远离舞蹈而去。
简介:就本质而言,舞蹈的艺术形态是“诗性”的。在论及舞蹈的艺术特征之时,论者多不回避“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一事实。作为舞蹈艺术的意蕴传达特征,“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蹈表现观导致了“抒情则长,叙事则短”的舞蹈表现形态。从意蕴传达方式的不同来对舞蹈进行体...
简介:就本质而言,舞蹈的艺术形态是“诗性”的。在论及舞蹈的艺术特征之时,论者多不回避“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这一事实。作为舞蹈艺术的意蕴传达特征,“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蹈表现观导致了“抒情则长,叙事则短”的舞蹈表现形态。从意蕴传达方式的不同来对舞蹈进行体裁区分,
简介:
简介:前不久,在保利大厦观赏了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编导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感慨万分。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然而对于乐舞文化而言,却是一个中外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来自外族、外域的大量乐舞,以从未有过的规模通过民族迁徙、商贸往来、宗教传播等各种渠道频繁、多向地传入中原,并生息、繁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简介: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心、审美、劳动素质都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简介:“胡人”是中国古代对来自西域各国“外国人”的统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落户于黄河流域城镇及中原都城的不少“胡人”和他们的后代,不仅成为“中国通”和只限于经商,更有部分人担当起城镇和地方官员的职务。上一期所介绍的虞弘墓墓主,便是在隋代官府任职的胡人高级官员之一。
简介:我是在东北偏僻的大森林里,惊喜地看到《舞蹈》杂志创刊号的。那是1958年,也是我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第二年。至今仍记得,创刊号首页文章是号召舞蹈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现在想来,1957年毕业时我放弃留校机会,选择回到生活的激流中——我参加革命时所在的东北森林文工团,那时文工团刚下放到黑龙江伊春。
简介:德国哲学家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说:“没有事物,只有阐释。”我们说:没有舞蹈表演,只有对舞蹈作品文本中身体语言的审美阐释。“文本”、“传统”、“语言”成为我们对表演形态的舞蹈进行行为判断的三个支点。
舞蹈表演技能形成的系统分析(节选)
需求与契合重塑与顺应——广场舞“非广场化”的解读与思考
舞剧与戏剧文学
我与群众舞蹈
舞蹈与哲学刍议
John Utans《水痕》与赵明《信任与不信任》
中国音乐剧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叶宁与《舞论集》
儿童兴趣与儿童舞蹈
诗歌意象与戏剧行动——舞蹈诗与舞剧的形态学研究
陈翘的情感与艺术
舞蹈与艺术市场的互动
芭蕾舞《美女与野兽》
中原扁壶与胡夷乐舞
浅谈舞蹈与幼儿素质培养
再议《胡旋》与《胡腾》
与喜爱芭蕾的网友对话
历史的见证——我与《舞蹈》
阐释美学与舞蹈文本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