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笔者认为:“均、宫、调三层次概念”实际上难以成立。理由是:一、从“宫”“调”“均”三词涵义来说:“宫”一般指“调高”;“调”一般指“调式”;而“均”是多义词,一般都认为它就是音阶、或认为“宫、均、调三词在调高意义下,常常可以互相代替”。在实际音乐中,“宫”(调高)与“调”(调式)密切相联,根本不能剥离而分为两个层次。而“均”作为律位构成的音阶,与调高、调式天然地叠合在一起,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剥离开来而分成三个层次;二、从传统七声音阶的构成来说,实际上并不完全采用三分损益四度、五度成律法,而是采用兼含三分损益与纯律三度关系成律法的复合律制一如钟律、琴律,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均主”一说。
简介:在近几年的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局内人和局外人”、“主位观与客位观”这两对概念出现的几率非常之大,说明了它们在研究中所起到的、并正在起着的巨大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其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有效性与相对性,其中包含:层面1: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自然存在与“主客位观”的有效性;层面2: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混淆与“主客位观”的相对性;层面3:我们都是局外人和“我”只能作为“我自己”。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是动态变化的,表现出了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由人与音乐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人与音乐的距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了研究者在研究中只能作为自己而存在。
简介:本文借助音乐分析和音乐史学领域的相关原则和研究成果,以音乐的乐谱文本为对象,试图从前调性时期音乐作品的音高组织形态中寻找出一些组织思维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发生和演变发展过程进行追踪,对这些模式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本质意义和贯穿意义进行考察.结论提出,西方前调性时期音乐的组织构建是在不同的组织层面对其所基于的"预组织"材料进行组合、安排和整理的过程.蕴含于某个较低的组织级层或是某一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组织元素中的组织关系模型以及由此形成的处理手法也可视为可扩展的"既有"关系.西方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的上升趋势正是由这种对"既有材料"的不断再组织,对"既有关系"的不断扩展放大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