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1979年的《一包蜜》到2001年的《铡刀下的红梅》,余笑予在二十二年的时间里,涉猎了包括京剧、楚剧、汉剧、北京曲剧、沪剧、黄梅戏、花鼓戏、豫剧、桂剧、淮剧、粤剧等在内的全国十余个剧种,共导演了32部戏曲作品,他导演的戏曲多次荣获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他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导演奖,他指导的戏曲演员共十余人
简介:<正>《桃花扇》问世后,在清代曾被改编为十六回的同名章回小说~②,清代文人王萦绪(1713—1784)也对《桃花扇》进行过改编~③。晚清以来,《桃花扇》又多次被改编为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并演出于舞台,还曾多次被改编为长篇小说。其中,改编《桃花扇》用力最勤、影响最大者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欧阳予倩先生(1889—1962)。他曾先后将《桃花扇》改编为京剧、桂剧和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使《桃花扇》在现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促进了《桃花扇》的传播,扩大了《桃花扇》的影响。~①他对于《桃花扇》的改编活动和成果本身也一度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界的强
简介:二十世纪初,人们都知道北大学生张缪子是“梅党”成员,我们认为应该给张谬子一个更加确切的称呼——梅兰芳评论的开风气者。1913至1935年间,张谬子在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大量梅兰芳剧评,后来大部收于《听歌想影录》、《歌舞春秋》两书之中。这些文章内容丰富:(1)评价了梅兰芳的表演成就,分析了梅兰芳的表演特色,对成长中的梅兰芳提出了建议和希望。(2)评价了与梅兰芳合作的其他演员及剧作家的贡献。(3)进而从艺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以梅兰芳及其他演员的表演为基础,探讨了京剧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色,及其与西方戏剧的不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道路作了思考。张缪子的梅兰芳评论在梅兰芳评论史、研究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研究张谬子的梅兰芳评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梅兰芳,思考中国戏曲传承发展、走向世界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