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国音乐史学会议上,我曾应邀作了一个《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的发言。1985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我又就几年间的中国音乐史问题作了一次概括性的发言。这次会议是第三次了,不揣浅陋,再就这几年的情况,谈些个人的“断想”,就正于同志们。有些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的根本性的问题上,可能是老问题了,如南京会议我曾谈到的闳通与谨严的问题,现在在具体表现上可能又有些不同了。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古代音乐史研究方面,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特别是在微观方面,选择了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无论量与质,均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绩。总的说来,这几年的古代音乐史研究,已
简介:当代创作群体中,郭文景是颇受学界关注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惟一一位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其作品恰当地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中国文化底蕴、又具国际视野,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内容。本文从其创作意图出发,追本溯源,以笔者与作曲家的访谈及多方搜集的资料为基础,对其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诸元素所渗透出的地域文化、文学文化、戏曲文化元素的典型作品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总结,以其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追求为切入点,结合其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及音乐创作中所反映出的习惯}生“笔触”,探寻郭文景音乐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创新,力求准确把握其作品的文化实质和精神内涵。试图在郭文景音乐作品的研究上打开新的维度,并希望以此启发音乐学界对于当代音乐作品中的传统音乐思维观念的重新审视,引起大家对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文化内涵的关注与思考,探寻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中西文化、创作理念碰撞与交融时期,华人作曲家的创作方向及思维定住。
简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总结期,就音乐美学而言,"淡和"和"尚实"构成了它的两个维度。《乐记》以及宋儒的音乐观念在清人乐论中回响不绝,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淡和"倾向。同时,清代乐论又带有崇实、尚用特征,不仅能够客观地看待雅俗、古今问题,而且所论问题更重技法。"淡"与"实"实为一体之两面,前者是思想层面的有意选择,后者是现实层面最终归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就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而言,清代是音乐文学的解体期,虽仍有"诗乐一理"的倡导,表现出以乐理比附"文章之理"、"诗歌之理"的特征,但这种比附已经十分生硬,且在创作实践中对文学性的重视已经淹没了音乐性因素。因此,清代乐论的"尚淡"、"崇实"倾向未与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产生共鸣,从而预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潜力的消亡,以及音乐文学实践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