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调性与多调性复调结构于苏贤20世纪作曲家在扩展音乐创造性因素的探索中,将注意力投向调性领域,已成为追求现代观念的特征之一。下面研究的双调性与多调性复调音乐的构成问题,就是将传统调性内涵进行扩展、丰富与深化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形成过程是,将以和声骨架作...

  • 标签: 双调性 多调性 巴托克 调性关系 半音化 复调结构
  • 简介:巴托克的调性和声理论是巴托克作曲体系的又一重要理论.首先,它使巴托克音乐与20世纪的无调性音乐彻底划清了界限;其次,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其调性理论是和声理论的根源,其和声理论又是调性理论的基础,而著名的"轴心理论"便是二者在深层上的绝妙融合.

  • 标签: 巴托克 调性和声理论 作曲理论 “轴心理论” 和弦构成
  • 简介:调性音乐的产生对20世纪现代音乐产生了巨大地影响。对无调性音乐产生的原因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20世纪音乐的发展。本文从作曲史上的信息美学原理、表现主义和维也纳传统主义三个角度出发,试图从德奥艺术音乐自身的发展传统、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和维也纳社会背景的作用三方面来认识无调性音乐产生的必然性。

  • 标签: 勋伯格 无调性音乐 信息美学 表现主义 传统主义
  • 简介:<正>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在十九世纪后期各种音乐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无论在旋律、和声、节奏、结构、调性处理等作曲手法以及美学观点等各方面,都有许多新的试验、新的创造和新的发展,其中多调性就是二十世纪初音乐中新的调性处理方式之一。本文对有关多调性的一些问题作一简单介绍,供了解和应用多调性手法的参考。

  • 标签: 多调性 单一调性 复合和声 声部 两个层次 主和弦
  • 简介:<正>瓦格纳的《特里斯坦》把和声发展的进程一下子推进了几十年(作品产生于19世纪中叶,却代表着19世纪末的和声风格)。在这部划时代的作品里,作者对“调性扩展”、“多音和弦”、“和声外音”、“声部的半音进行”、“终止的省略”等等掩盖功能倾向的和声手段的应用,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致使统治欧洲音乐达数百年之久的功能和声体系面临崩溃的边缘。1899年,年轻的勋伯格承袭瓦格纳的乐风,创作了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Op.4。评论

  • 标签: 代表作品 发展史 勋伯格 无调性 集合思维 评论
  • 简介:调、调式和调性作为基本乐理中三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在国内众多教科书中的表述和指代却不尽相同.造成学生的不解甚至一知半解。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基本乐理教材.以及相关工具书中这三个概念和异同.并提出三个概念各自的侧重意义,以期促进三个概念定义的规范化。

  • 标签: 调式 调性 概念 定义 基本乐理
  • 简介:<正>西皮唱腔的旋律、调式、调性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因而形成了它独特的旋律风格。西皮唱腔定弦为63弦。旦腔的基本调式为徵调式,一般上句落羽音,下句落徵音。生腔的基本调式为宫调式,一般上句落商音,下句落宫音。值得注意的是,西皮的基本唱腔中,存在大量调式交替和综合调式手法,并非单一调式。一、结构内部的同宫调式交替1.唱腔的过门是强调羽音的宫调式,并利用胡琴里弦,形成宫、羽两音的色彩对比。

  • 标签: 唱腔 西皮 京剧 手法 调式交替 商调式
  • 简介: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的三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天鹅之歌》)在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一些中国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法对作曲家的某些歌曲已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但对于作曲家艺术歌曲中的调性特点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尚不多见。同时,作为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因素,调性的巩固、变化、统一与转换等都直接影响到音乐情绪的表达。调性在塑造艺术形象,发展乐思,表达歌词内涵,抒发歌曲中主人公情感变化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舒伯特三部声乐套曲的分析研究,试图归纳作曲家在调性布局与局部的调性变化方面的基本特点,以供参考。

  • 标签: 声乐套曲 调性 调性布局
  • 简介:在诸多的调性分析方法中,利用属七一一调式中特有的太小七和弦结构进行调性分析,是多声部音乐分析中最有效、最准确的分析方法之一。本文从属七和弦的结构特征入手,论述了属七和弦调式导向的双重性和各种变化形态。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掌握了分析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基本手段.

  • 标签: 属七和弦 调式 调性 变和弦
  • 简介:<正>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音乐,前承晚期浪漫派半音风格,后启高度逻辑化序列主义,并与当今欧美盛行的自由十二音作曲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本文论述勋伯格自由无调性和声最主要的三个方面。一、不协和音的解放:协和音与不协和旨的关系,是音乐风格的区别和音乐语言发

  • 标签: 自由无调性 勋伯格 十二音作曲法 无调性音乐 不协和音 序列主义
  • 简介:调性音乐当中的调性意义,是或多或少地随着十二音音级的某些具体的音乐实体来应用和判断的,当作曲家在作曲的过程中提供了这种音乐片段的暗示时,调性的意义才有可能突显出来.在某些非调性音乐的作品当中,确实存在着潜在调性的现象,这在很多此类作品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一景,应当引起人们在创作、认识过程中的关注.可通过运用调性分析与非调性分析相结合的认识方式,从纷乱的音高组织中获取调性骨干音级和骨干低音进行的线条,用以印证在此类作品中存在的潜在调性的事实.对潜调性作品的分析,一方面可以沿着作品的音高现象追寻作曲家创作中的心理轨迹,加深人们对于非调性音乐作品中音高组织的多重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调性与非调性音高关系组织方面认识上的屏障,以此开阔人们的认识视野,对于音乐创作实践也是颇具启迪意义的.

  • 标签: 潜调性 非调性 认识视野 自由作曲 音高模式 调性功能运动
  • 简介:下面三段谱例均系歌曲结束时调性呈现上的色彩化处理。例22为《沉思》一歌的结束处。这首歌曲的主要调性为升C小调(其开始处见例12),中间尚有C大调等。此例之前为C大三和弦与降B大三和弦相交替的和声,此例开始,降B大三和弦变为升A小三和弦(等音为降B小三...

  • 标签: 主和弦 调性的淡化 呈现方式 德彪西 属七和弦 减七和弦
  • 简介:本文从欣氏调性观念的基础、对传统调性的评论、欣氏调性观念的特点和欣氏调性观念中的传统因素等四个方面,分析欣德米特调性观念的特性以及与传统调性理论的关系,认为欣氏是新调性理论的创建者,寓传统于创新之中。

  • 标签: 调性观念 调性关系 根源音 调性中心 音序I 调性功能
  • 简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视唱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泛调性视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泛调性”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和声学中的“调性”意义,它通过音乐进行中所含有的各种调性关系来展示调性片段的存在。由于在泛调性视唱作品中,两个调性片段的调性经常是对立的、冲突的,所形成的音程往往也是增、减、倍增、倍减的变化音程,所以就要刻意地练习这些变化音程,在内心听觉当中建立这种非自然音程的“音程感”,如此,才可让泛调性音乐视唱的练习变得更为可行与充实。

  • 标签: 泛调性 视唱 调性片段 音程感
  • 简介:大小调功能和声调性体系是西方音乐自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后期三百年时间内作曲家们普遍遵守的创作准则。当西方音乐的历史画卷展开至中后期浪漫派时,极端半音化和与之相应的极度的音乐情感表达、非大小调式体系和与之相应的异国情调音乐元素,等等,渐渐泛滥成一股离心之力,调性的逻辑伟力似乎在其无限制的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逐渐耗尽了能量,显出疲态,最终,调性不再是凝聚所有音符组群与各种音乐表现参数的结构之力,或在极度复杂的线条化与半音化织体中隐而莫辨;或在频繁的调性游移与主音"漂浮"状态下松弛乏力;亦或在各种另辟蹊径的"理性逻辑"的围攻之下岌岌可危;更在音色、节奏等"次要"参数独领风骚时消散殆尽。

  • 标签: 调性 后调性 调式语言 无调性 晚期浪漫派 印象主义
  • 简介:在非调性集合论中,关于包含关系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涉及集合关系(即相同基数的集合)方法的,却廖廖无几。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是A·福特具有开拓性的论著,他根据各种包含关系,推出一系列相似关系一览表。虽然它们对于相似关系的认识有其重要的价值,但其中一些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事实上,正是这类使用A·福特R—关系所导致的不恰当的结果,构成了撰写本文的动机。文章中笔者将用精确的和音乐意义上的术语,来对这些问题加以描述。以下的讨论将分为四个部份。首先,我们将考察福特的相似关系,并指出其问题所在;其次,笔者拟对自己所提出的相似功能进行定义,并将其分析结果同福特的分析结果相比较;然后,我们将把这种比较扩展至对前后关系的具体分析;最后,笔者将指出

  • 标签: 包含关系 前后关系 廖廖无几 补集 研究成果 重复计算
  • 简介:对"无调性音高空间中的转换模式"的研究,是在广泛地对列文以及其他众多理论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译解、思考、梳理和综合归纳这一基础上完成的。研究一方面完全忠实于列文的作为转换理论的纲领性文献GMIT中的理论阐述,对其中的与无调性空间相关的GIS模型及转换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和高度的归纳,一方面又对其他理论家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其中的极具典范意义的"K网"理论和"关联转换"理论从宗旨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标签: 无调性音高空间 转换理论 GIS模型 音集转换 K网 非音程转换
  • 简介:本文以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实践为对象,从众多守调作品中抽取典型实例,对其中的调性变换的手法、类型、结构意义进行梳理归纳和简要的审美分析,指出在调性写作中恰当运用这一手法,是加强音乐表现力、谋求新颖音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新时期 艺术歌曲 调性变换 类型 结构 审美分析
  • 简介:赋格是成型于巴洛克时期的传统体裁,十二音序列是20世纪初由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首创的现代派作曲技法。这一对矛盾体的结合最终成为现代作曲家探索新技法的路径,作曲家将赋格体裁置于十二音体系中的尝试也随之出现。本文拟从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的“调性”问题出发,剖析二者结合后的作曲技法特点。

  • 标签: 赋格 十二音序列 调性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