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蕴藏着宝贵的财富。近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的民间歌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四种民族音乐集成的编纂出版,为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遗产,提供了极好的文献资料。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得到了继续流传、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地编辑好无愧于我们时代,并能传之后代的民族音乐集成,120卷集成巨著的编辑、出版在我国音乐史上,是空前的创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作为集成本首卷出版,较充分地体现了集成既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是有效地保存民族音乐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一
简介:《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是依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所富藏的民国音乐文献,并参阅比较其他图书馆、博物馆历史资料所编排的民国音乐文献目录。文章认为该书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建设学科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也指出从"存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下引领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高度,在该书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普查、增补编辑《民国音乐文献集成》。对于如何审视新旧冲突、中西对接的民国时期的音乐文献分类,如何增补海峡两岸暨港澳乃至海外对民国音乐的记录、描述和研究文献目录,如何以"异域之眼"看待中国音乐在民国时期发生的重大转型等等史料收集及其编目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
简介:<正>长期以来,音乐听觉训练是以调性为中心的。在古典传统音乐的影响下,人们的听觉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即在一个音调组织内,每一个音,每一个和弦,每一个调的设计,都要对一个中心(即主音)具有妥善而明确规定的关系。”([英]莫·卡纳《当代和声》第11页)调性思维已在人们的听觉意识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自二十世纪始,随着音乐观念的变化,传统的调性原则已发生动摇。以单一调式、调性为基础的古典大、小调体系,在调性扩张、调式扩充等多种手法的冲击下,终于被极为多样化、个性化的音高关系体系所取代。许多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新的音乐语言毕竟在音乐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新的音乐语言,由于与传统的常规不符,使人们长期形成的听觉习惯一时难以适从。新的音乐语言难以理解与不易听辨,已成为听觉训练中的一大难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