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强骨静一味霸悍——《潘天寿书画集》编后王肇达董春晓潘天寿是中外美术史家公认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潘天寿的艺术成就越来越为人们所知,在国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对于我们浙江的文化事业是很有意义的。目前,尽管国内众多的画家专集出版...

  • 标签: 潘天寿 书画集 美术史家 强骨 美术出版 王肇
  • 简介:画画的人离不开感觉,感觉是一对分不开的伙伴.“”是种子.“觉”是果实.大“”可获大“觉”,小“”只得小“觉”.无““必定无“觉”。“”与“觉”之间有一个桥梁,那就是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劳动,桥梁不宽厚.感觉不畅通;桥梁质量差,感觉一般化。

  • 标签: “觉” 感觉 桥梁 一般化 宽厚 德性
  • 简介:周末,几位朋友小聚,品茗神侃。从伊拉克之战说到SARS,从天下足球谈到中国2008奥运会会徽,又说到“兰亭奖”获奖作品的水准、硬伤,“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陕西、河南主办权争夺的龙虎对峙,风马牛全及。谈及当代书法创作,朋友中有人说今年《青少年书法》青年版“点击·2003”栏目文章有可读性。这些年,因各类报刊、杂志充斥市场,能引起读的欲望的东西不太多。受其感染,转天,从朋友处借来《青少年书法》青年版浏览,其中第7期关于对聂成文书法的批评,颇能感觉出一些批评的学术味道。又仔细读了聂成文的草书作品,第一感觉是乱糟糟的。浓墨、涨墨的运用与游离、干枯的线形反差极大。章法的纵横无度,造成了欣赏视觉的紊乱,下意识地想到破败二字。我只是一个票友,受朋友影响,喜欢书法。我实在读不懂聂成文现行草书的美。倒是该期第7页右栏刊发的独体草书,还觉出一些清润之美。□破败!重庆@廖伟

  • 标签: 破败感
  • 简介:《崔墓志》,入窆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出土后志盖已佚。志高43.5厘米,宽43.5厘米,凡20行,满行20字,通篇共381字,姑释之如次:

  • 标签: 唐高宗 墓志 上元 出土
  • 简介:可能艺术界人士对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说法特别敏感,艺术界的包装与自我包装越演越烈。随手翻检手头一张专业报纸,刊登的一则关于“国际慈善名家书画展”的报道中,且不说何为“国际慈善名家”,

  • 标签: 分寸感 专业报纸 艺术界 张爱玲 书画展 包装
  • 简介:中国艺术历来对“”情有独钟。人物绘画重在“传神”,讲究一定意义上的“画”;文学作品提倡栩栩如生,追求自然而然的“文气”,音乐将“气韵”比作生命、精髓,书法更把“书”视为灵魂。然而,“”看不见、摸不着,人们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却无法像对待点画线条一样把握它。正是这种特殊性,各家各派颇为重视又为其所困。

  • 标签: 书法艺术 “气” 审美标准 笔墨语言 人格
  • 简介:“当代艺术”在当今已经成为上至国家层面、下到普通从艺者都不得不反复听到的一个美术概念。随着近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院”的成立、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挂牌、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国家和政府层面的重视已经显而易见。在市场领域,随着当代艺术作品“天价”的出现,更多社会普通受众都不得不面对“当代艺术”已经登堂入室的局面。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是国内其他艺术领域(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中相比最为耀眼的、“当代”最能为上下接受的明星。但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当代艺术”的内涵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息。

  • 标签: 中国美协 中国艺术研究院 普通受众 中国艺术市场 弥生 碎片式
  • 简介:一、“五”及“通”的认识“五”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一般意义上,“五”是由人体相应的五种生理器官——眼、耳、鼻、舌、身对外界产生的生理感觉。在设计领域研究的“五”是指人通过感官的感知,在大脑中进行信息的综合加工,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理性建构。例如当我们走在林荫小道上,我们能够感知鹅暖石的脚、温度,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还能闻到阵阵花香,听到潺潺水声。看到孩子们在喷泉边嬉戏,下棋的人们悠闲的身影……这些感觉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气氛,让你心情愉悦,感觉环境的美好生动。这就是生活中随处可享有的五体验。

  • 标签: 设计领域 景观 “通感” 综合加工 理性建构 感觉
  • 简介:楷书布局,字与字之间上下相连,每个字之间又应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在一行之中,不论字数或多或少,中间要有一线贯穿才行。汉字的偏旁组合,使得有的字竖长,有的字横阔,有的字偏左些,有的字偏右些,因此在通篇书写中,而要有一个通观全局的观念,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多借鉴古今优秀的楷书作品。楷书作品中的“”不仅是字行之间的事,即使在每一个字的笔画承接、起讫之间也是同样存在的。如繁体“汉”字的“氵”(三点水)在书写中三点的大小、曲直、呼应和“汉”字十个笔画的长短参差的变化,“卫”字繁体左边的“彳”,以及“人”字撇捺笔的轻重和力度等,便是很好的说明。如果不注意这点,就会把字写得呆板生硬,没有生气了。除此以外,一行字之中,上一个字与下一个字也应该在笔意上有所承接和牵引,自然,这个承接、牵引,与行、草书的要求不同,因为楷书毕竟点画严整,但也应该尽可能做到笔断意连,和谐统一。明朝时的张坤(书法家)有一段说得好:“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这话虽是针对于行、草书而言,但对于楷书创作也同样重要。在行书、草书中,字与字、行与行的俯仰有致,顾盼生情,可说是一目了然。在楷书中,又应如何处理呢?楷书是一种正体字,因受汉字结构本身...

  • 标签: 中的气 作品中的 楷书作品
  • 简介: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动感、立体、节奏等等。

  • 标签: 书法艺术 线条 表现力 立体感 节奏感 力感
  • 简介:从字面上来看,“形式”与“形质”没有多少差别,但在实际内涵上,二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具体所指。“形质”与“神采”相对而存在,通指书法作品可见之形象,在书法审美中,它重要性远远不及“神采”。然“形式”强调的却是书法作品外观形象(甚至包括作品载体,如装裱、尺幅、纸色等)的独立性与首位性,形式的本身就是书法审美之目的、之主旨。也就是说,同作为审美范畴,古典之“形质”还要为体现他物——“神采”服务,自身尚是手段,充任着“桥梁”、“媒介”之角色;而现代之“形式”展现的即是自身,角色的“主人翁”,具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本位”立场。形式之所以能作为现代书法审美范畴初步确立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了适应现代书法特有的交流方式——展览会之效应。展览会的方式本来是西方的产物,近代社会以后开始逐步引进我国。在我国古代,书法作品的交流方式大多是书斋雅玩式的,或将作品时常展开独自观赏,等等,总之,它不会同时与众多同道进行优劣比较,因而也就不具备竞争性,这一属性,即使在明清之际多作“壁上观”的巨幅作品(如王铎等人的一些作品)那里,亦没有丝毫改变。但引进展览会的方式之后,同道之间就有了非常强盛的比较性与竞争性,作品谁的好谁的坏,一眼...

  • 标签: 书法现代 审美范畴 形式感
  • 简介:吴昌硕突破了前人在审美趣味上崇尚传统文人画清新、淡雅和荒寂的意境,在文化内涵、审美倾向和形式语言等方面,追求绘画语言本身的刚正、力量和生机。他绘制出气势豪迈、古艳朴拙,充满"磅礴之"、"金石之"的画作,对民初以来的中国画坛影响尤深。本文重点从画家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着手,通过对笔墨、构图、造型诸要素的分析,探寻吴昌硕画面之""在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以期对其艺术语言和风格特征有更为深刻而明确的理解。

  • 标签: 吴昌硕 形式语言
  • 简介:东日西雨──缪鹏飞近作所李超展厅并非被演绎为《水浒》中的“忠义堂”,农民英雄也没有成为形象的主角,然而作品既有着“水符”众生相的图象寓示,也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印记的纵横交错……架上内容和空间装置的结合,证明了澳门画家缪鹏飞为自己和观众设定了一种...

  • 标签: 抽象主义 东方情结 传统文化 近作 视觉语言 作品
  • 简介:”乃书法之真谛所在。在书法创作与形象的论述中,人们常以“气势”、“气韵”等词进行表述。“气势”是书法家对自然抽象摹写与内心世界传达结合的一种书法表现的特殊形式。气韵是书法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互相感知的产物。气韵生动乃书法所追求的最佳效果。书法作品的气韵,是书法家品德情操、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以及艺术功力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产物。

  • 标签: “气势” 书法作品 书法家 书法创作 “气韵” 特殊形式
  • 简介:2004年、2006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曾刚彩墨山水画》和《曾刚画山石》、《曾刚画云水》、《曾刚画树木》、《曾刚写生选》系列山水技法类图书后。

  • 标签: 彩墨山水画 美术出版社 编后 画集 写生
  • 简介: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让学生建立数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课题。

  • 标签: 数学 教学 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