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版画作为一个传统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丰富表达语码。进入到当下,以电子脉冲作为交流媒介的社会语境中,如何让传统性的物化文化语码扩展并蕴含新的社会意义,其自身的探索是一个系列且复合的过程。此次版画系毕业展,各位执教老师以其自身的思考方向为我们展现各自的习教脉络,共同来探索版画的多层次性表达空间。

  • 标签: 毕业创作 电子脉冲 语码 交流媒介 艺术学科 思考方向
  • 简介:本文以川美雕塑系跨媒介雕塑工作室的实践项目为例,从“身体、物质、空间、时间”雕塑的四个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在互联网时代,新科技、新媒体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介入与改变。

  • 标签: 跨媒介 雕塑 当代艺术
  • 简介:美术院校的版画创作教学本身存在各种的可能性,正是由于这些可能性,使我们在教学规范中追问和研究其意义,目的是为了增强版画艺术创造的表达力度.本文通过几个重要环节的分析,从人文的角度论述了创作教学中应注重精神的引导和对可能性的尊重.这对于今天的版画创作和教学有着积极推进作用和意义.

  • 标签: 版画创作教学 可能性 美术院校 人文关怀 自信心 判断力
  • 简介:196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Museum)定义为“一个以研究、教育与欣赏为目的,来保存以及展示在文化及科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对象的机构”.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进一步为博物馆给出比较完整的定义:“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且是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了搜集、保护、研究、传播与展览.”增加的部分,着重强调了博物馆的公共性、服务性、非营利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个定义基本沿袭至今.作为博物馆一部分的美术馆,自是在这个大概念之下的.主国目前对美术馆还没有严整意义上的定义,基本上是根据西方的美术馆制度来经营和管理.那么以塞实“美术馆”为基础,还能衍生出更多空间意义上的美术馆吗?

  • 标签: 实验艺术 空间探索 美术馆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作品分析研究法对新媒体艺术中的图片进行研究,在立足于图片艺术理论的基础上,对图片作品展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审美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打破图片作品平面静止的思想,提出图片装置与展场和观众互动的可能性的探讨。

  • 标签: 新媒体艺术 图片装置 展场 互动装置 影像媒介
  • 简介:本文立足于当下的艺术状况,以本人的创作经验和思考为出发点,从绘画过程充满偶然性的特性来看绘画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本文亦以涟漪效应来做比喻,在今天看似非常有限的绘画前景之下,只要我们意识到偶然性的无所不在,并懂得主动创造偶然性,迎接偶然性和运用偶然性,我们一定能在某一个节点上对既定的概念和定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突破,从而看到绘画的多重可能性。

  • 标签: 涟漪效应 偶然性 开放 拓宽 概念 可能性
  • 简介: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保持独特的个人风格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而言,风格的转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方面,他极力推崇毕加索的勇气与智慧,他将这种极具风险的举动理解为:“停止一种风格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去的所作所为,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寻找更多的可能。”

  • 标签: 大卫 可能性 解读 个人风格 艺术家 毕加索
  • 简介:一当代艺术对历史与文脉的切入在今日已不稀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切入显得愈加必要。尽管我们的当代艺术始自对欧美的模仿,但从未有一种文明,能够始终通过对其它文明样式的全盘模仿而获得独立的价值,即便这种模仿能够在文化背景层面刻意无视自身的脉络并意淫被模仿者的历史语境。事实上,这种模仿仅仅是权宜之计,

  • 标签: 智性 模仿者 意淫 《琵琶行》 婴儿车 题画诗
  • 简介:聂英(以下简称"聂"):唐老师您有多年带毕业生创作的经历,作为任教老师,对本系科的学生作品应该都很了解,您觉得今年的雕塑系毕业展与过去几年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特征与变化?唐湧(以下简称"唐"):说到雕塑系这几年的创作变化,它所呈现出的面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以看到雕塑系学生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创作观念上,对传统雕塑中既已界定的语言样式和主题表达都有很大的突破,所以无论是外界还是学院对雕塑

  • 标签: 学生作品 创作观念 系科 主题表达 语言方式 艺术语言
  • 简介:中国画能否雅俗共赏?如果不能,那就简单多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直接走人;但是,如果能够'共赏',那么,究竟是在哪个层面或说哪个部分可以'共赏'?在《论雅俗共赏》中,朱自清先生说:'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

  • 标签: 朱自清 王彬彬 赏奇析疑 茨维塔耶娃 经典作品 里尔克
  • 简介:本文试运用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以及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景观理论,分析数字艺术作品Moon如何通过为大众发挥艺术创意提供机会与平台,激发集体创作与共同体建立,及其尝试突破却很难突破艺术日常生活化与景观化的困境。由此,文中论述这件典型的数字互动艺术作品如何达到反景观效果,以及其中涉及的矛盾性与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景观 反景观 媒体 数字艺术 集体创作
  • 简介: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独立的艺术形式,陶瓷壁画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为一体,是多元文化在城市文化生态中交融汇聚的特殊载体,亦是城市文化信息得以充分传播的媒介。本文通过瓷砖壁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媒介,展现澳门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的继承性、包容性、地域性、开放性等特质,论证澳门陶瓷壁画对于优化城市生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探讨澳门当代陶瓷壁画创作的可能性。

  • 标签: 陶瓷壁画艺术 文化交融 审美性 公共性
  • 简介: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原生形态,后来发展成为其中的一种。在它由古及今数千年的演进中,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独特传统。其后出的写意人物、泼墨人物、白描人物以及以线描为主再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的吴装人物,都是从这一传统中发展出来的。工笔人物画的画体特征,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早期绘画。从

  • 标签: 中国工笔人物画 中国画 现代发展 线型结构 造型方法 传统工笔人物画
  • 简介:關于山東濟寧博物館藏《郭有道殘碑》的真僞問題,自近代以來争論不休。而其争論在日本的開端爲日下部鳴鶴觀摩吴大澂所藏《郭有道碑》拓本後編寫的一首詩,後來中村不折等人撰寫了與《郭有道碑》相關的一系列論證討論其真僞。方若在此之前提出《郭有道碑》爲“李鐵橋戲作”一説。李鐵橋爲黄易的摯友,而目前在黄易作品中發現了三幅臨《郭有道碑》。通過將這三種黄易臨《郭有道碑》、傅山臨《郭有道碑》以及哈佛大學圖書館藏《郭有道碑》拓本作比較,從中窺見黄易隸書的突破之處,并揭示黄易在李鐵橋“戲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可能性。

  • 标签: 黄易 《郭有道碑》 李鐵橋 戲作
  • 简介:艺术来源于生活。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绘画兴趣不浓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作者认为在美术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美术变得生动,有趣。

  • 标签: 绘画兴趣 绘画方法 写实记忆画 写生
  • 简介:  启功先生在的演讲中,当谈到书法思潮中的革新派时,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论述--"我认为一切事情你不革新它也革新."……

  • 标签: 书法艺术革新 先生革新 刍议启功
  • 简介:改革开放迎来了强调个性的现代艺术潮流,在东西文化的冲突中,当代中国画坛正步入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过程,不可回避地面对如何向现代蜕变的课题。美展评价的争议:理论界众说纷纭互相矛盾的观点;画家思想的混乱与茫然;仓促无序的运作等种种现象,显示了当代中国画家所面临的先所未有的困惑: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正确把握自己学习的范围和形式探索的方向而趋于现代?笔者在此想借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来剖析这一课题,以求有助于我们更为有效自觉地尊重自己的个性价值,顺应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可能潜力,来架构扩展自我的个性化表现语言。

  • 标签: 当代中国 个性化表现 表现形式 多样化 思维模式 现代心理学
  • 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文章、诗词、书画皆堪称大家,尤其是书法名列“宋四家”之首,是宋代“尚意”书风的“肇始者和旗手”(刘正成《苏轼书法评传》)。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家黄庭坚在评价他的书法时。也心悦诚服地说:“本朝善书,当推为第一。”(《山谷题跋》第五卷)苏轼的书法能取得这

  • 标签: 颜真卿 苏轼 书法艺术 人品 书品 创作思想
  • 简介:汉魏以降的书法史,书家和作品两条线索基本呈现一种对称的状态。北朝书法是一个例外。文献当中并不缺乏北朝楷模的记载,但是未能进入品藻系统和缺乏可靠作品,使得北朝书法楷模的历史价值无从显现。由楷模缺失而造成的北朝书法的不对称现象为不仅为碑学兴起提供了可靠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古代书法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 标签: 北朝 书法史 崔浩 碑学
  • 简介:新中国建国60周年来,书法经历了复苏、低落、复兴和书法热几个阶段。近30年是中国书法复兴和形成热潮的重要时期。这是尽人皆知、不容争辩的事实。

  • 标签: 中国书法 得失 艺术 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