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近50年的中国书法理论走过了一些令人遗憾的曲折之路,也出现了许多超越历史的闪光亮点。20世纪50年代沈尹默的几篇“二王”笔法论,宗白华数量不多的书法美学论文,潘伯鹰、郑诵先等几本书史、技法小册子,总算未使那一书法低谷时代出现理论上的空白。“文革”十年前后,

  • 标签: 中的书法 书法理论 视野中的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2015年7月17日,《王广义:信仰者的遗产》(WangGuangyi:RelicsofBelievers)将在西班拉科鲁尼亚MuseumGasFenosa当代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包括了王广义从1985年至今的作品以及最新的大型装置《信仰者的遗产》。展览由意大利批评家DemetrioPaparorni和AntonCastro共同策划。"在世界各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权力统治者都有无数的信众。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权力的统治者不复存在了,众多的信仰者也已灰飞烟灭。信仰者所穿过的衣服等物

  • 标签: 信仰者 拉科鲁尼亚 王广义 当代美术馆 对话录 毛泽东时代
  • 简介:《张猛龙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正月,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对于《张猛龙碑》的著录,可推至宋代。赵明诚《金石录》与郑樵《通志略》中将此碑目收入书中。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所撰《东家杂记》是关于孔氏家族史的早期重要著作,书成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卷中载"后魏正光三年兖州百姓为太守张猛龙立清德颂碑"的记载,提供了张猛龙碑与孔庙有关的较早线索。

  • 标签: 书学 清代 《金石录》 赵明诚 家族史 宋高宗
  • 简介:自古至今,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中都贯穿着天人合一、天地人和的精神。比如对龙的形象的创造,它不是模拟自然的恐龙,也不是克隆自然的蛇,它是多民族包容的天地人和的整合性思维结构。通观中国无数的经典之作,无不从整体上统揽天上、地下、人间于一体;过去、现在、未来连成一片。不论是以人观小,还是以小观大都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我把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魂称之为“大视野、人思维、人格局、人气象”结构。

  • 标签: 大视野 格局 气象 中国文化史 天人合一 思维结构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随着城市环境艺术的公共性地位的骤升,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文明在未来环境艺术中的发展空间,将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预示着21世纪的一场公共环境艺术之革命。本文从生态学视野出发,提出当下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应采取的基本设计策略。

  • 标签: 生态视野 环境艺术 公共性
  • 简介:王羲之家族是儒学世家,同时也是天师道世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们都是虔诚的天师道徒。王羲之的思想,颇为复杂,他晚年给他的朋友谢万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 标签: 书法思想 玄学 王羲之 天师道 世家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
  • 简介:夹草书字根:,从这个字的小篆字形“晋代”来看,从“大”从“人”,仔细分析其草,其使转以“夫”的草表示“大”,左右“人”则以两点表示。所以,不管从文字学含义还是草书字形上来分析,此草应为合理的草书字根,尽管其具体演变过程还缺乏字例来一一验证。我们以“侠”字为考察对象,无论在欧阳询还是怀素的作品中,其右边“夹”字草均如出一辙。在陆游《北齐校书图跋》中,“挟”字的草亦是遵此规律(见附图1)。所以,结合草书偏旁,我们有理由据此写出下列字的草书,如侠、浃、峡、狭、硖、陕等。

  • 标签: 考察对象 “大” 草书 “夫” 文字学 “侠”
  • 简介:氵:氵,一般来说,在实际书写创作中,三点水这个偏旁的使用往往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或者说使用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的。其实,审视唐代以前的经典作品,就会发现其使用自有标准,其草非常标准,亦很稳定。第一点独立,二、三点相连的写法在晋唐作品中贯以始终,我们从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汶"、《孔侍中帖》中的"须",

  • 标签: 经典作品 唐代以前 《十七帖》 王羲之 标准
  • 简介:(一)造字之体草体之字自成体系,既不同于说文系统,又不同于隶书系统.许慎"六书"是对秦小篆以前的造字、用字理念的总结,隶草是对隶书的简化,是以隶书为上限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草隶仍是隶书,属于"准草体",是草写、简写之隶书.不同时代文字简化,形态各有所指,汉初隶草的书写原则主要是对隶书形构归纳,以指代合并符号对应简化记录隶书.检索其它书体字书,字均是稳定不变的,草体字书则不同.由于不同偏旁简化产生趋同、形近,因此,后世归纳草体字书部首,既有说文系统,又依草体之组织,以草书代符为部首系统加以补充辨析.所谓代符,是民间俗体草书简化讹变所产生的大量形似,偏旁假借.不是先有组织再行派生,而是相反地各生其式,不约而同,后来约定俗成,遂由其中之一为共式代替其余.

  • 标签: 草体字 隶书系统 字书 组织 造字 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