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法是怎样变成三笔法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法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法,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法?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简介: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在临帖时除正确掌握临与摹、读与临的关系外,我还体会到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临帖时的碑帖是平放桌面好呢,还是竖立桌上好?经过比较,平放的效果不如立放的视觉效果好,可做个三角形架放置桌上,再把碑帖立放到架上。这样,对帖上的点画和间架结构看得更加清楚、准确,容易临得像。(如图1)二、临帖写的字大一点好还是小一些好?我认为临写的字不宜过大,也不宜太小,以两寸至3寸为宜。在功力不到家时,字写得太大,笔不易掌握;写得太小了,以后写大字不易放得开。写两寸半左右的字,就便于“放得开,收得拢”。(如图2)三、临帖时,案桌是高一点好还是稍低点好?我认为桌面的高度,以同自己的肚脐相平或略高一点为宜。好处是背能伸直,书写时间即使稍长一些,也不会感到腰酸背痛。四、临写两寸半以上大字时的姿势,是站着写好还是坐着写好?如果健康状况许可,还是站着临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