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互联网+”已经在行政力量与资本力量的竞相追捧、合力推动之下,成为一个具有实体性表征的热门概念。按照产业界与学术界对这个流行概念的界定和描述,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大致理解为,依托蓬勃发展的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实现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无论“互联网+”的广泛流行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推波助澜的造势行为,这个概念确乎已然可以用来命名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意义重大的社会变动趋势。本文将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着重探讨这种媒介融合对于文化消费者的赋权与形塑,进而讨论获得媒介赋权的文化消费者与经历数码转型的文化产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及其对于当代流行文化样态的塑造。
简介:高校"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实现教育正常化、知识传输效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德育教育事关整个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百年中华梦的顺利实现。"立德树人"中的"德"是具有新时代内涵的道德教育和新时期对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必然要求,这种德育实际上模塑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艺术教育教学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通过艺术教育这种培养多元文化的艺术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立德树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要求,"立德树人"是提升艺术教育质量的的必要要求。艺术教育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新的生机和发展所需力量,整个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自发秩序。实现"立德树人"的柔性人才建设,首先要将德育作为学生学习与创新的一种内外兼修的生命机制和创新活力来把握。"互联网+人文学科"的艺术教育"微课"形式,扩大了"立德树人"教育的范围和视阈,这种形式也打破了通常环境下的教育校级壁垒,拓宽了我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收速度和判断标准。
简介:尽管人们不断惊呼互联网时代造就了日新月异、蔚为大观的文化景态,但我个人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接触到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后现代理论的话,一定不会为现状所困惑。世上所行之一切,思想之先锋早作预言,外物所有之形态,观念之物俱先行存在。今天的世界面貌,无非是上世纪中下叶以来的后现代思潮所塑造的。当人们惊呼“新媒体”对文艺批评所发起的冲击之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何止是单单的“文艺批评”,互联网对整个社会都在解构与重新建构之中。我们与其观察、剖析这种变革的种种现象,不如思考一下变革所造就的新生态,探求文艺批评需要做出应对的可能性。
简介:在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移动设备成为连接世界的中心,个体智慧的延伸,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多种自主学习的软件、APP、网络课堂等运用而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路径,推动了教育的进步和效率的提升。但同时网络学习又是碎片式的,与学校教育的系统化不同,互联网将信息和知识连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加工,然后整合成自己的资料库。[1]本研究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以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开设的专业园林植物造景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究该类课程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新的发展路径,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期为该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