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21世纪的文学和社会生活依旧关系紧密,都市、乡村、时尚、底层、情爱、家庭、官场、商场……大历史中的小时代,大时代中的小历史这些关键词,我们耳熟能详,然而没有一种东西可以给我们确定性。新世纪文学较之此前十年的下落倾向,有了明显的转型,向上走的趋势我们都看到了,但是它依然面对巨大的困境,渴望突围和提升,又不自觉地沉湎与迷惘。相对于十七年的宏大叙事、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话语、20世纪90年代的世俗化表达,新世纪文学现在还很难简单命名,作家们面对时代的变形,或者选择了更为变形的方式,或者原画复现,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史诗 新世纪文学 阴影 社会生活
  • 简介:歌师是史诗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传统社会中的无文字民族而言,没有歌师就没有史诗的存在。但是,对于同一个题材的史诗,每个歌师又因其阅历的不同,他们之间所唱出来的文本和音乐唱腔都会形成不同的艺术个性。为此,本文根据已经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对象,结合田野调查的相关资料,借鉴“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架构,从史诗《亚鲁王》的传承人、故事内容和音乐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就这部史诗的音乐文化形态进行初步的阐释。

  • 标签: 歌师 史诗《亚鲁王》 音乐形态
  • 简介:《格萨尔王》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除暴安良、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这部史诗在广阔的背景下,以恢弘的气势,高度的艺术技巧,反映了古代藏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及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描述了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及其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 标签: 《格萨尔》 英雄史诗 藏族 社会历史发展 人民群众 集体创作
  • 简介:非线性的情节结构、内心独白式的台词表述、生死不分的人物存在、戏里戏外的跳进跳出,似乎是一台全无逻辑的时长近三个小时的话剧,却紧紧地抓住了观众,赢得了共鸣,并获得了由剧场延展到社会之上的喝彩声。

  • 标签: 诗意 历史 舞台 情节结构 非线性
  • 简介:如果有了《投名状》而没有《集结号》,或者有了《集结号》而没有《投名状》,结果都会非常的不同;但两部国产大片不约而同地如期而至,在双双赢取高额的票房和难得的口碑之余,也极大地拓展了公共话语的生产空间。现在看来,“大片”在中国既名正言顺,又势不可挡,再不需要为多方的沟通劳心费神,更不需为存在的理由摇旗呐喊。到了可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对国产大片初步盘点的时候。这样一些经意或不经意的话题就会重新浮现,成为继续展开和深入掘进的出发点。

  • 标签: 国产 诗格 生产空间 公共话语
  • 简介:彝族史诗的"文本迻录"是彝族史诗从第一文本、第二文本到第三文本的文本生成过程。期间的文本转换过程不仅有创造者的变换,还有接受者的变换。而文本作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媒介,其在阅读活动中至关重要,也是我们用更多的话语阐释"文本迻录"的根据。

  • 标签: 彝族史诗 文本迻录 读者接受
  • 简介:古老的东巴神话故事《黑白战争》与以现代艺术设计为基础的图像创作相结合,用黑白构成的方式诠释东巴经经典,是展示东巴文化视觉元素独特装饰性的实践,也是传承与发展东巴文化的艺术实践。

  • 标签: 黑白战争 装饰 东巴经
  • 简介: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誉为“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世界古典文学的瑰宝”。这部光辉不朽的英雄史诗,标志着古代藏族文化最高成就。神奇广袤美丽的青藏高原产生了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地球之巅江河源头,英雄史诗的乳汁滋养这片幽静明朗天地丰厚的历史文化。世界上没有一本书,象史诗深受藏族人的喜爱,没有一本书象史诗在藏族文学历史上产生过这样广泛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 广泛 文学历史 《格萨尔》 古典文学
  • 简介:吴组缃的长篇小说《山洪》是一部表现抗战初期民众觉醒的心灵史诗,主题开掘深邃,心理描写层次分明,细腻深刻,语言艺术生动传神,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显示出吴组缃小说创作的艺术才情,是抗战小说的重要收获,也是反映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社会状态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 标签: 《山洪》 抗战初期 民众觉醒 心灵史诗
  • 简介:《格萨尔》史诗是雪域高原藏族群众即兴口头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语言艺术的宝库。本文通过分析其中的程式套语。探析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格萨尔》史诗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艺人提供记忆上的便利,使史诗传承艺人在瞬间内唱出生动流畅的词句成为直接的原因。本文以通读《故事的歌手》之后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就《格萨尔》史诗中的口头程式语做一些浅析。

  • 标签: 《格萨尔》 史诗 口头程式语
  • 简介:<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历史已经证明,在《讲话》指引下的文学由于具有崭新的历史特色,而自成新文学史上一个独立的发展时期,作为这一新的文学发展时期代表的,则是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它既是以“五四”为发端的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建国后社会主义文学的最为嘹亮的前奏。本文试图对解放区文学创作的美学特征作一探讨。

  • 标签: 解放区文学 民主主义文学 美学特征 社会主义文学 《讲话》 文学创作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创作的史诗化倾向非常明显。这首先表现在长篇小说的数量不断增长:据《2010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统计,2010年的长篇小说产量为2000部左右,这在全世界也是较罕见的。而在大量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生产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文化逻辑。很多作家和学者认为,经过新时期以来漫长的积累和准备,中国的小说创作,是该出现史诗和大师的时候了。然而,对于目前的这种史诗化,争议也很大。有的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化环境,不是一个史诗的年代,且那些所谓的史诗作品,大多是苍白的应景之作和虚妄的表达,不具有真正的史诤陛。而有的学者则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些史诗性作品,还是非常成功的。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似乎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 标签: 史诗性 当下小说 2010年 长篇小说 诗化倾向 小说创作
  • 简介:《白洁圣妃》着力描写白洁和皮逻阁自身灵魂的碰撞和拼搏,反映出古老遥远的部落族民从政治蒙昧起步走向政治开明所经历的善良与罪恶、道义与仇恨互相缠绕的复杂和痛苦的过程,既看到传说中闪光的点,又看到串起若干个点的历史红线,在点和线的交错中,发现戏剧的魅力,表现戏剧的魅力。

  • 标签: 《白洁圣妃》 中国京剧艺术云南民族剧派 继承创新 传承关派艺术
  • 简介:<正>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力改变自然物的开端。早在八千年前,我国的先民就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 标签: 广西地区 陶器 出土 钦州 水波纹 装饰艺术
  • 简介:大数据时代的数字技术使民族口语文化的语境重现成为可能。文章以千年传唱的《格萨尔》活态史诗为研究对象,从视觉人类学视角分析《格萨尔》艺术改编的潜质,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与跨媒介传播进行二度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可行性与运作机制进行探讨。传媒时代要发挥现代科技与视觉文化的优势,为格萨尔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创作源泉,将《格萨尔》艺术改编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视野中,使史诗更具有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史诗艺术改编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复兴的伟大事业,对格萨尔文化跨媒介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格萨尔》 艺术改编 跨媒介传播 视觉人类学
  • 简介: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沈爱凤教授所著的《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史论界的一部力作。全书分上下册,正文近70万字,引用图片近千张,总耗时超过10年。该书从文化比较和交流的角度,通过引用国内外民族学、考古学和文物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对上古至中古早期的西亚、中亚和亚欧草原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展现了古代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魅力,为我们反思现代文明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视角。当然,该书亦存在不足,主要缘于沈教授对西方文明过于情绪化的排斥,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对文化整体的把握。

  • 标签: 《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 沈爱凤 文化比较和文化交流 艺术 多元文化 现代文明
  • 简介: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广东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广东美术馆等承办的"《地恸·重生》暨《5·12表情》巨幅史诗油画作品展"于2008年6月12日至29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参加这次创作活动的130多位画家,既有声誉卓著的老一辈油画家,也有中青年画家、军旅画家和初出校门的油画新锐,还有自愿加盟的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的油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不分昼夜,不分彼此,不讲报酬,不讲条件,不辞辛劳,认真创作,发扬前方救灾英雄们的无

  • 标签: 广东省委 油画艺术 美术馆 史诗 文学艺术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