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蒙古博,是蒙古民族最早信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研究者们则称为“萨满”教。“萨满”(亦作“珊蛮”)源于通古斯———满语的汉译音,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而蒙古人自己则称之为“博”、“孛格”、“孛格斯”(复数),或者叫“孛额”,所以便有蒙古“孛额教”、“博信仰”之说。《蒙古秘史》中对蒙古萨满的记载,亦是以“博”的名称出现的。按照德国学者海西希的意见,“孛格”这个词就是古老的蒙古尊称“别乞”,这里也仅备一说吧。在我们对近代科尔沁博的调查中,他们都是自称为“博”的,相当多数的人根本不知对他们还有“萨满”这一称呼。应当提及的是,科尔沁草原对“女博”有一专用称呼———“渥都干”。据《蒙鞑备录》载:“君等须知其信仰如下所云:彼等有神名称‘纳赤该’,谓是地神,而佑其子女牲畜田麦者,大受礼敬。各置一神于家,用毡同布制做神像,并制神妻、神子之像,位神妻于神左。神子之像全与神同。食时取肥肉涂于神及神妻、神子之口,已而取肉羹散之家门外,谓神及神之家庭由是得食。”值得研究的是,在《普兰·迦尔宾行纪》中称“额托嘎”。《元史》称地神作“额客额秃格捏”。据蒙古国学者车·达赖说,蒙语“额都”这个词根的...
简介: 他科到了一轴长卷画,他燕尾服阅着无尽的画幅却始终读不到画的尽头,当他不得不回卷再看时,看到的却是从未读画的画面,而且同样寻不到开头. --洪磊……
简介:军旅诗近50年的发展路向清楚地显示出诗歌中公共感情、公共价值的失落,也因此造成了军旅诗的自我边缘化。使军旅诗写作陷入低谷的文学背景是:自“朦胧诗”、“朦胧诗以后”等各阶段形形色色的中国诗歌“转向”、“革命”和“现代化”以后,不管哪一代哪一派,也无论“保守”或“激进”,差不多都是以一种社会政治冷漠症的表现,让自身在大众视野中消失了。特别是在今天,思想的解放与思想的现代化,仍是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发展之路上不可逾越的精神现实。诗歌虽非理性的产物,不可能取代思想和哲学,但思想哲学的高度却是诗歌应该有且是必须有的高度,我们在反观军旅诗歌的历史时,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