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是凭空而降的,这也符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漫画艺术也不例外。

  • 标签: 漫画 起源
  • 简介:缪印堂,著名漫画家,被誉为“科普漫画第一人”。他从事漫画多年,创作领域宽泛,表现多样。20世纪80代起较多精力从事科学漫画的探索,作品有《啊,危险》、《讲经》、《矛盾的统一》。作品《四大发明的反思》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全国美展“银牌”、

  • 标签: 漫画家 缪印堂 20世纪 四大发明 第一人 作品
  • 简介:2008年年初,《风云Ⅱ》的开拍以及《钢铁侠》的红火为漫画电影的持续流行推波助澜。漫画电影的流行与其自身的优势分不开,主要体现为题材的丰富和漫画风格的呈现、高科技手段的充分运用、年轻且庞大的观众群、较易开发的电影后产品以及漫画、电影和明星的三赢。这些优势同时也给中国电影在电影本体和市场上提供双面思考。

  • 标签: 漫画 电影
  • 简介:马星驰是中国时事漫画的先驱。他在清末民初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专注于新闻漫画,创作了《官与民之担负》、《玩弄于股掌之上》和《民气一致之效果》等一大批饱受赞誉的时事漫画作品。其漫画作品主题主要包括以展示人民生活的苦难与艰辛、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抨击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歌颂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四个方面。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浓郁的民族性,在中国漫画史和中国新闻史上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马星驰 漫画 时事漫画
  • 简介: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文化活动方式的多样性,闽南文化的生存和保护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中小学传承闽南文化自有其重要意义和现实性,且势在必行。本文以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为例,通过挖掘闽南俗语的特点及其在漫画创作中的优势,同时运用“思维导图”发想,以漫画的创意方法对闽南俗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形象化诠释,力图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闽南俗语的智慧及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建构出一条传承闽南文化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闽南文化传承 闽南俗语 漫画教学 思维导图
  • 简介:在考查了“漫画”一词在一些国家以及一些语言中的称谓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对“漫画”一词在不同国家的称谓可以反映该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可以体现漫画的传播轨迹的两个意义加以说明。这是研究漫画理论的一个新思路。

  • 标签: 漫画 讽刺漫画 故事漫画 连环画
  • 简介:漫画界成就卓著的廖冰兄,一生中却有很长时间与戏剧打交道。或者说他一生的沉浮都与漫画和戏剧有关——年青时代,他为谋生刚跨进戏剧界的门槛,不久,为抗战他即迈进漫画界的战斗行列。人到中年却因画漫画闯了祸,而受到了禁锢,再蜗居戏剧中最小的剧种——木偶剧团里生存。但冰兄无论做什么都乐在其中,从来不会有大材小用的伤感。

  • 标签: 木偶剧 漫画家 剧团 戏剧 剧种 伤感
  • 简介:<正>老而益坚华君武先生的寓所在北京月坛南路。他的书房非常简朴,右边并排放着三个书柜,书柜前摆着茶几与藤编沙发,靠北的窗旁是一张写字台。华老衣着很随便,与他书房的风格浑然一体,充溢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一股不为世俗所动所累的自信、自在,一派自得其乐的沉醉、祥和。华老是四川广汉向阳镇的“荣誉村民”,是天津

  • 标签: 华君武 漫画 画家 生平 创作历程 战争年代
  • 简介:图像时代的到来暗示着文化的转型,即由“语言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过渡。视觉文化在美学与艺术领域更强调人的灵性、本能和感情需求,从感性生命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直接肯定。漫画作为二维图像,是文化转型的代表之一。画家莎塔碧在作品《我在伊朗长大》中通过线条、颜色和图像构成这三个视觉元素,即丰富的线条变化、黑白颜色的对比交融、形状的叠加重复对比,有力地描绘了她的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流散经历。

  • 标签: 图像时代 视觉文化 漫画 视觉元素 流散
  • 简介: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极活跃的一翼是丰子恺、廖冰兄、叶浅予、余所亚、周令钊、特伟等漫画家的进步活动.这一批漫画家在桂林从事艺术创作,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如举办画展、培养漫画人才、书刊出版等),是桂林抗战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抗战时期 桂林文化城 漫画家 丰子恺 廖冰兄 叶浅予
  • 简介:由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协、中国美术馆办,李公明任总策展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中的正义与良知--廖冰兄漫画艺术回顾大展”将于二0一一年三月十二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 标签: 漫画艺术 中国艺术 二十世纪 良知 正义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