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作家韦·叶罗费耶夫去世小说家、剧作家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是文坛上来去匆匆的人物,他的几部主要作品在苏联几乎都发表于1989年,但是,读者刚刚接触他的世界,他却突然辞世了。他生于1938年,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和弗拉基米尔师范学院语文系,但都未及毕业就被开除。他干过泥瓦匠、粉刷工、图书馆管理员等多种职业。他的主要作品是中篇小说《莫
简介:<正>89—99年苏联诗歌座谈会这是北京大学俄语系、中国译协文学艺术委员会和中苏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于1990
简介:<正>今年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15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和中国作协等单位于2月25日举行了纪念会.会上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员钱善行作了题为《不朽的诗人》的报告.苏联驻华大使特罗扬诺夫斯基出席并发表了讲话.北京外语学院的学生和苏联使馆人员在会上朗诵了普希金的诗,使馆子弟学校学生还演出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片断,我国诗人朱子奇朗诵了自己的诗篇,最后放映了电影《上尉的女儿》.
简介:<正>鲍·莫扎耶夫获各民族友谊勋章以描写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而著称的俄罗斯作家鲍·莫扎耶夫(著有中篇《活生生的人》、(《农夫与农妇》等)在其70寿辰时获各民族友谊勋章,以奖励其对发展俄罗斯文学作出的贡献。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以词语为突破口的形式主义研究倡导科学、理性精神,彰显“文学性”、“陌生化”、“诗学的任务”、“文学系列”等概念及其内涵,这一做法直接导致这一流派对文学独立性、自律性的关注,同时赋予文学研究以自足地位,在将文学从文化、政治、社会等的附庸中解放出来的同时挺立了文学研究的独立性。
简介:
简介:果戈理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乌克兰“乡村夜话”到俄罗斯“都市神话”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了他本人生活轨迹的变化,也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俄罗斯乡村与城市急徐悬殊的发展过程,暗示或明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欠发达性。最后,果戈理在基督教的救赎中找到了对俄国现代问题的解决途经。本文将通过对果戈理主要小说的梳理,追踪其创作的上述特质。
简介:苏联的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都有共同的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的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的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的开放性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的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简介: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的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中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的道德认知,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扎实的基础。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简介:施佩特与巴赫金同为20世纪俄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们对于语言符号思想的构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施佩特首次提出“深层符号学”理论,并构建语词内部和外部的动态模型;巴赫金首次阐释话语的符号性特征,并提出以对话主义为核心的“超语言学”理论。本文对比了施佩特与巴赫金的语言符号思想,发现他们虽然理论溯源和研究对象不同,但在对语言符号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构建上具有相通性:施佩特从微观层面阐释了语词不断变化的特征,巴赫金从宏观层面解释了话语中的对话也具有动态性,且都阐明了语言符号的社会性本质。
简介:“对话性”是巴赫金理论的一个核心术语,其理论意义并不局限于小说,在很多戏剧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以2011年度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目《克莱伯恩公园》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剧本、时空、角色三个层面的“对话性”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剧所表现的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的真相。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的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的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的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的叙述者。既然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简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的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的转变:他从一个彻底的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的“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的奥秘。
动态
文艺动态
“诗学的任务”与文学独立性
去民族性特色与扩展全球性价值——西方20世纪视野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
从乡村到城市:果戈理的现代性叙事
由“形式”之殇看文化符号学的开放性发展
价值多元与保尔的命运——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对话
巴赫金对话视域下的文化翻译及其主观性审美局限
动态中的对话:施佩特与巴赫金语言符号思想的对比研究
在对话中揭示真相——解读2011年度普利策获奖剧作《克莱伯恩公园》中的“对话性”
多元文化社会中身份的重建——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看《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问题
寻找动物性与神性合一的象征——对安娜·卡列尼娜和佛洛佛洛相似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