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坐在“萨哈林”旅馆前厅,等待和我一起来出差的同志。这时我看到朝服务台走去一位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他脚有点跛,看上去和大多数现代青年一样(如今几乎全世界的年轻都这样):身穿夹克衫、牛仔裤,脚穿厚软底矮腰皮鞋,肩背一只运动包,头上没戴任何东西。只凭这点也许我不会去特别注意他,但从小伙子不慌不忙的步履中,从他那紧皱双眉下的眼神里,甚至在他那晒得黝黑的指尖不时扯几下刚理过的胡须的动作中,显露出坚强和刚毅,同时又不乏几分幼稚,以至于我不由自主地想把他看

  • 标签: 阿富汗人 萨哈林 服务台 日本人 阿富汗战争 旅馆
  • 简介:莫斯科习惯在改变回国半年后,我又重返莫斯科。有朋友问我:你这次“二进宫”印象如何?我说刚来没几天,还谈不上印象,不过,除了卢布贬值厉害,买东西要成千上万计算外,我这次发现莫斯科读书看报的人少多了。记得93年我第一次来莫斯科时,在地铁里看见许多莫斯科...

  • 标签: 莫斯科人 被调查者 俄罗斯人 地铁 报刊市场 新报纸
  • 简介:<正>巴克拉诺夫的中篇小说《自己》发表在《旗》杂志1990年第11期上。与前一时期苏联流行的揭露20——50年代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不同,《自己》描写的是70—一80年代的生活。因创作战争题材小说而著名的巴克拉诺夫在小说中以假想的苏联艺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乌斯瓦托夫为主人公,展示了“停滞”时期的官场风习及官僚主义者的道德与心理。作家说,“这部中篇小说是讲平庸的

  • 标签: 中篇小说 战争题材小说 剧作家 作品 官场 瓦托
  • 简介:进入90年代后,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和不大熟悉的面孔。翻开各种大型文学杂志,随时都可读到这些的作品,其中的某些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重视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报纸上不断有他们的谈话和评介他们创作的文章发表。有时他们当中某些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各种文学...

  • 标签: 现代主义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年轻作家 发表作品
  • 简介:的命运》和书的命运──苏联文学史评臆说吴泽林中国人熟悉肖洛霍夫的《的命运》。因为当年狠狠批过,过后又喷喷夸过。这不断为它改写的碑铭,实际上便成了我们自己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由此想到,每一时代、每一社会中人,对一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殊的解读,并因它...

  • 标签: 《人的命运》 苏联文学史 文学精神 人道主义 《归来》 文学史意义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被访谈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语文学系获得了副博士、博士学位,现在是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的教授,“俄国布克奖”的文学秘书,俄罗斯权威学术期刊《文学问题》的第一副主编。他主要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也涉足文学理论和俄罗斯文学批评,是著名文学批评家、莎士比亚学者,在诸如《新文学史(NewLiteraryHistory)》等英美杂志、文集上经常发表学术成果。我决定采访他,初衷是想了解近十几年来“布克奖”获.奖作品的大致情况,以期以这些作品为重要侧面,窥探到当代俄罗斯长篇小说发展的某些特征。但遗憾的是我的问题越积越多,超出了原先的设想。

  • 标签: 沙伊塔诺夫 俄罗斯当代文学 布克奖 女权主义 文学批评
  • 简介: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发明,甚至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自己的发明。但是,人们很少谈论人文科学领域的发明。本文通过语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里的发明案例,尤其是通过文学理论领域的宣言及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表明在人文科学里不但需要开辟自己的实践领域,从事人文发明,而且人文发明还可以改造人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与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的发明家一样,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发明家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在科研体系里,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应该有人文发明的位置。

  • 标签: 人文发明 人文工艺 经营学 文艺学 宣言
  • 简介:在俄罗斯犹太问题一直是文学、文学批评与政论的主题之一。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于犹太问题的反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研究俄罗斯犹太问题的主要资源之一。从文化视域入手探讨俄罗斯文学中的犹太问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研究取向。犹太被同化的问题以及犹太与哥萨克的矛盾与冲突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重要主题。目前,在俄罗斯犹太文学的特质、犹太作家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化与文学传统间的关系、20世纪初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犹太问题以及20世纪俄罗斯犹太文学中男女主人公书写模式的对比方面尚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 标签: 20世纪 俄罗斯文学 犹太问题
  • 简介: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切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的尊严与高贵。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发现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因为人有任性的权利。尊重任性的权利,标明了新的人道理想。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 作品 观照 人的尊严 发现
  • 简介:叙述主观化是语篇建构的重要手段,是文学修辞学研究的传统内容。随着当代俄罗斯文学叙事方法的变化,叙述主观化的手段和表现形式随之改变。在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化叙述。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作者意图、构建动态语篇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叙述主观化 女性文学 特点 作用
  • 简介:莱蒙托夫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托夫创作中拜伦影响元素的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品对乱伦现象的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揭示。前者与“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的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的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的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的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雷巴科夫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雷巴科夫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他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的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的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称叙述者过去事件的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的叙述者。既然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