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斯塔尔采夫是一位年高望重的作家,他不仅为批评家,甚至还为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眼下,纪念他的生平与创作的隆重日子已经逼近,这可完全是他历尽艰辛理应取得的。此时此刻,除去那莫名的忧伤,以及他那面对业已流逝的青春年华,油然而生,但又实属枉然的叹息之外,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安。确实,有什么可不安的呢?别的不敢说,庆祝纪念日嘛,可是我们这儿的拿手好戏!已经有两班人马在大事操办了:一个是由作家同行们组成的官方的筹备组,另一个则是由至亲好友组成的内勤。筹备组已经拟定了纪念的程序,准备了祝词和贺词,而且在捉摸预期的嘉奖方案。要捉摸的正是方案,因为嘉奖这一事实本身已经确定无疑——是他应该得到的。至于内勤嘛,已在为斯塔尔采夫和他的夫人设计纪念日所穿的礼服式样和即兴演出的节目,并在草拟应邀的宾客名单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