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以词语为突破口的形式主义研究倡导科学、理性精神,彰显“文学”、“陌生化”、“诗学的任务”、“文学系列”等概念及其内涵,这一做法直接导致这一流派对文学独立、自律的关注,同时赋予文学研究以自足地位,在将文学从文化、政治、社会等的附庸中解放出来的同时挺立了文学研究的独立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诗学的任务” 文学独立性
  • 简介:果戈理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乌克兰“乡村夜话”到俄罗斯“都市神话”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了他本人生活轨迹的变化,也表现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俄罗斯乡村与城市急徐悬殊的发展过程,暗示或明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在现代进程中的欠发达。最后,果戈理在基督教的救赎中找到了对俄国现代问题的解决途经。本文将通过对果戈理主要小说的梳理,追踪其创作的上述特质。

  • 标签: 果戈理 现代性叙事 乡村 城市 救赎
  • 简介:苏联的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都有共同的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的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的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的开放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的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形式 文化符号学 开放性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理论的一个核心术语,其理论意义并不局限于小说,在很多戏剧作品中也有体现。本文以2011年度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目《克莱伯恩公园》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剧本、时空、角色三个层面的“对话”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剧所表现的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的真相。

  • 标签: 对话性 剧本 时空 角色 种族主义
  • 简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的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的转变:他从一个彻底的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的“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的奥秘。

  • 标签: 安娜 合一 相似性 动物性 象征 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