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生活总的说来是美好的。而且它之所以美好,特别是因为在生活里时常会有许多不期而遇,令人愉快的意外事情。比方说,你正走着去办事儿,可突然竟发现一只钱包,或者目光对目光正好同一个漂亮女人打了个照面儿。于是你会觉得,仿佛有一轮太阳在你心中冉冉升起,内心撒满温暖的阳光——顿时感到快活异常、无限美好。

  • 标签: 火车站 幸福生活 莫斯科 妻子 科姆 德城
  • 简介:会议正在开会呢!时而是嗡嗡声,时而寂静,众所周知的发言,滔滔不绝的话语。我常常觉得,整个国家都耗磨在各种会议里。职务在身的人们匆匆去开会,飞机飞,火车跑,在那儿大发议论呵,是造怎样的房,是割怎样的草l外科医生坐在那儿整周地开会,可某地的手术室关门大吉,砖瓦匠整周坐在会上打盹儿,可某处闲撂着尚未砌完的墙壁。牧羊人整周坐着开会啊,把羊群留给群狼去猎取。报刊上没有地方登诗篇啊,尽是报导这种那种会议。灾难临头:民房起了火,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可消防队长正在会场的烟雾里大讲警惕:慷慨激昂地发言,就象水流滔滔。首长办公室的门口,候见人一大早就在排队,然而主任们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副主任给他们把发言稿准备

  • 标签: 手术室 办公室 副主任 开会 话语 火车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尔》和《人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透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的生成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的角色。由于创作的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的理解和赞美,得到的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 标签: 批评 经典生成 超前性 创新性 深刻性
  • 简介:家庭暴虐的俄罗斯女人罗·维利卡诺娃德宜摘译我说的打人,不是一般地打,而是把人打伤、打半死、打残废。打人者不是劫道的土匪,也不是黑暗中的性欲狂,而是受害者的丈夫。据俄罗斯内务部93年的统计,被打成重伤、变成残废的妇女,全国有5万4千5百人之多,这是一...

  • 标签: 健康家庭 新俄罗斯人 危机中心 庇护所 丈夫 卫国战争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普希金笔下的塔吉雅娜形象,在承认她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在俄罗斯女性文学画廊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经典地位的同时,也认为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存在,而是奥涅金形象的衬托和补充,是男性话语的产物和符号,是男性作家笔下一个“被异化的他者”。

  • 标签: 塔吉雅娜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 简介:当前对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研究主要囿于其文本的形式结构与理解。按照巴赫金的对话论观点,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不仅仅是图形、色彩、文字等不同符号系统之间在形式布局上的结构重组。更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艺术建构过程。本文首先挖掘警示语的语义内涵,然后在对话性指引下,以特殊商品——香烟盒上的警示语为例,讨论多模态商品警示语赖以存在的诸多结构材料(逻辑、语言、图像、颜色等)在社会、历史、文化、文学等历时与共时语境中所形成的诸多所指意义(或声音与涵义)对警示语艺术建构的启示与影响。

  • 标签: 警示语 图文型 多模态 巴赫金 对话性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