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在俄语教学中,阅读课,不仅是学生获取俄语语言知识,了解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信息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俄语语言运用能力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爆炸、信息化今天,阅读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而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课学会阅读,一直俄语阅读教学中值得思考问题。笔者从事俄语阅读教学多年,本文将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就俄语阅读教学进行一下探讨。阅读我们获取知识源泉。读,人人都会,但花尽可能少时间获取尽可能多信息,正确理解、快速阅读能力却不是人们与生俱来(尤其外文资料阅读)。这种能力需要培养,这也恰恰我们今天俄语阅读教学最终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事情,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结果。我们每一堂阅读课都是这循序渐进过程中部分,因此,每一篇文章阅读,我们要做到既要让学生从中掌握俄语语言(语法、词汇、修辞等)及国情(俄罗斯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等)知识,又要让他们学习正确、快速阅读方法(后者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阅读能力,阅...

  • 标签: 俄语阅读教学 谈俄语
  • 简介:1836年,普希金写下了《我为自己建起非人工纪念碑》一诗。他自信其创作不朽预言不仅在今天得到实现,而且在他逝世后近二百年间,他.众多“人工”纪念碑相继树立。

  • 标签: 普希金 非人 预言 创作 自信 逝世
  • 简介:<正>李晓明同学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授课老师听课学生不协调”、有“感情上隔阂”,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我认为,这一问题症结教师未能把坚持“教学大纲”和兼顾学生“欣赏情绪”有机地统一起来,而这两个方面可以结合好

  • 标签: 教学大纲 教师 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 欣赏
  • 简介:俄国形式主义以词语为突破口形式主义研究倡导科学、理性精神,彰显“文学”、“陌生化”、“诗学任务”、“文学系列”等概念及其内涵,这一做法直接导致这一流派对文学独立、自律关注,同时赋予文学研究以自足地位,在文学从文化、政治、社会等附庸中解放出来同时挺立了文学研究独立

  • 标签: 俄国形式主义 “诗学的任务” 文学独立性
  • 简介:大多数跟俄罗斯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同俄罗斯友人聊天时,他们表现出对本国文学熟悉程度和文学修养远远高出我们很多,也许只有真正搞俄罗斯文学中国学者才可能跟他们聊得来。然而他们并不是专门搞俄罗斯文学研究,即便是普通人,他们俄罗斯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知识也是很丰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曾对此思考过,曾试图寻找答案。有人说这是俄罗斯文学优良传统长盛不衰结果;也有人说这是他们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几乎没有文盲原因。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我们还会有这样疑问:他们如何使这一优良传统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对文学特有的偏爱又是怎样形成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俄罗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文学授课情况,或许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答案准确源头。俄罗斯中小学文学课程授课情况文学审美和教育功能任何人不能否认,但是文学教育应该处在什么契合点上才能相得益彰呢?在这方面俄罗斯实践很有成效。他们在中小学中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加强文学课教学,甚至可以说,他们把文学课作为主要课程来授课。在俄罗斯中小学课程表里,文学总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安排,由语文...

  • 标签: 中小学文学 俄罗斯中小学 文学教学
  • 简介:本文从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入手,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短篇小说《坟》中采用时空体形式以及女性成长叙事。该小说描述九岁米兰达和哥哥在家族坟地探宝埋兔一段童年往事,见证米兰达成长只有两段时间,两个场景。通过两个时间段、二十年时间跨度和时间向度“过去”,叙事主体勾勒了人物符号自我建立过程;通过两个关联场景塑造和空间转换,叙事主体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体现成长空间。作者通过独特时空体试图传达正是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存意义探寻和自我身份认知。

  • 标签: 波特《坟》女性成长叙事 符号自我 时空体 巴赫金
  • 简介:俄罗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学传统民族,而这种传统形成及其代代传承,很大程度上在于她注重从中小学起就着力培养年轻一代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俄罗斯为世界人民贡献出了一大批堪称泰斗一流作家和作品,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这些在世界文坛上熠熠生辉名字,从小即为娃娃们耳熟能详,他们经典作品,也是中小学生从小熟谙必读书目。而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要关注一位同样优秀俄罗斯作家伊万·布宁,上述经典作家相比较,则是在苏联_俄罗斯中学文学教学领域经历比较特殊、比较坎坷一位。伊万·布宁在俄国内文学界命运确可谓一波三折。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布宁就以短篇小说《安东诺夫苹果》、诗集《落叶》等优秀作品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以后至斯大林时期,由于大一统文艺政策推行,意识形态成了作家和批评界所必须遵循最高纲领,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局面逐渐为一种话语独霸天下局面所取代。教育界情形大致相同,文学政治教化作用被无限拔高,文学作品教学成了历史进程甚至阶级斗争简单图解,学生审美趣味培养和对作品进行语言和风...

  • 标签: 中学文学 伊万·布宁作品 作品俄罗斯
  • 简介:道德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它最终应该内化为学生一种品质,升华为学生一种精神,而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却难以实现这一升华。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融入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内需为动力,以实践为载体,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写作探索、亲身经历中自主地去发掘,自主地去构建科学道德认知,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创设扎实基础。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人物形象 俄罗斯 人生价值观
  • 简介:近阶段,白俄罗斯中国关系越来越紧密。20年来,两国外交关系推动实现了不少方案,这对于我国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对于白俄罗斯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等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每本介绍中国现实书,都像托济克主编政论文集《白俄罗斯人看中国》(编者为著名女记者,白俄电报通讯出版社观察员,“白俄罗斯—中国”协会副主席安娜·格里什克维奇)一样,备受关注。

  • 标签: 中国 白俄罗斯 外交关系 经济发展 俄罗斯人 女记者
  • 简介:<正>据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苏《文学报》报道,苏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五日召开会议讨论《文艺学习》杂志工作。《文艺学习》根据苏共中央“关于培养创作青年”决议而复刊。该杂志在三十年代由高尔基倡议而创刊。《文艺学习》开辟了“古典作品借鉴”,“当代文学:经验,问题,理论”,“推荐青年作家”,“文学字典”,“《文艺学习》探讨”等栏目。会议肯定了各栏发表大多数文章内容丰富多采,广泛反映了现代文学过程思想和艺术方面的问题,井竭力把文艺批评提高到美学高度。同时

  • 标签: 三十年代 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文艺批评 古典作品 高尔基
  • 简介:<正>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文学现象,如反思作品发表、侨民文学回归、以前“禁书”解禁、政论体裁走红、文学派别的论争等等。这些文学现象相比,几乎改革同时出现异样文学引起轰动程度要小得多,然而它重要却似乎不应在上述文学现象之下。异样文学这一名词苏联文学批评家秋普里宁在1989年初提出来。然而属于异样文学作品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了。这类作品同几十年来流行苏联文学作品,特别是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颇不一样。这类作品中相当一部分在改革前“停滞时期”也是禁书,但是它们被禁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出于审美情趣习惯:出版部门和广大读者因其所受文学教

  • 标签: 文学界 文学现象 短篇小说 文学作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作家
  • 简介:<正>有一个性格温和的人酷爱旅游。比如说,当夏天假期快到时候,地铁共青团站(莫斯科市)旁一座巨大楼房里职工们就会问他:“你这次要到那儿去呀,费多尔?”费多尔眯起浅色眼睛,回答说:“这一次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你干吗去那儿,费多尔?你到乌斯奇一伊利姆斯克去干什么?那儿要是下雨,一片泥泞呢?”费多尔同事们互相推搡着说。“即使下雪不怕,”费多尔坚定地说。“我无论如何都应当到那儿去。首先是因为我没到过那儿。其次我想亲自到每一处前沿去走一走。”“再次,你最好别发傻了,还是象所有的善良的人们一样,到加格拉去吧,”一位暴躁同志生起气来。对暴躁人提出问题,费多尔从不回答。他总是低下头,看着摆满数字和文件桌子,他低下头,因人们不理解他而感到痛苦,他那无生气脸颊涨得通红。

  • 标签: 多尔 莫斯科 西伯利亚 伊利 苏联 水电站
  • 简介:具有独立学科性质俄罗斯符号学研究以20世纪10年代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和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成立为标志,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一百年来,俄罗斯文化符号学发展迅速,成果丰硕,在世界符号学版图中三分有其一。本期刊发三篇文章,

  • 标签: 文化符号学 文学解读 发端 概念 传统 符号学研究
  • 简介:文化符号学是以洛特曼为领军人物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核心理论;该理论研究呈现了洛特曼从符号走向符号域(semiosphere,又译为符号圈)逻辑思维线索:"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域"。该逻辑思维线索包含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符号最基本因素,符号构成文本,文本构成文化,而文化构成符号域。[1](30-34)本期"符号学"栏目刊出四篇文章,以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分别对关涉上述基本范畴语言意识、艺术本文、象征符号、符号情境等展开研究。

  • 标签: 情境文化 意识艺术 文化符号学
  • 简介:普希金自始至终都对婚姻持悲观和畏惧心态,这种意识来源于他诗人天性、特定文化语境以及他男性视点。普希金后期行为叙事表明,尽管他在被迫无奈中选择了婚姻,但却一度试图做个忠于家庭、信任婚姻好丈夫。然而天才诗人身份注定了他结局悲剧

  • 标签: 普希金 婚姻观 简论 文化语境 天才诗人 悲剧性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小说之一。不同时美国学者从不同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叙述者。既然不同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