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风云是座古。残缺的围墙如掉了牙的锯齿,屋面瓦缝里长出来的狗尾巴草,理直气壮地争着往上拔,走廊里的木柱似乎油漆过,但已斑驳得辨不出何种颜色,那神圣的菩萨也是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有的竟缺胳膊断指成了残疾菩萨。院里,一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却枝繁叶茂,蓬勃着遮住半个天空,

  • 标签: 古庵
  • 简介:这是一个金色的黄昏。我站在离天很近的地方——山之巅。万道金光没有任何阻挡直直地斜射到我身上,在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万字符"卍",人世间一切吉祥万德。脚下连绵的山冈拥抱着蜿蜒的崇阳溪水,喝醉了的晚霞集结在这即将日落的天幕上,随时准备要把那金色的火轮吞没。山,号称潭东第一名山。民间有华夏道家七十二福地之说。我是在盛夏的午后开始探访山的。

  • 标签: 崇阳 万德 东第 七八 灵泉寺 道家学说
  • 简介:  民国二十六年三月,凤泉关的春天来得特别迟.  往年这时节,山上的桃花开满了坡,从山脚下一直漫上崖头,山有多高,桃花就有多高.今年的桃花还不见一星萌动,那褐色的枝条仿佛凝滞不动一般.山风冬日一样凛冽,凤泉关人们的棉袄还如寒冬一样一件也没有褪下.昨晚,山里还下了一鸡爪子厚的雪,山道上白晃晃的一片,寒气依旧那么重,看不出一点春天的气息.……

  • 标签:
  • 简介:一山叫双鹤山,山顶上有一块向天而立的石头叫凌霄岩。顺着凌霄岩往下,几十米的地方有个小巧的寺院叫净月。精致的山门和金堂都不大,禅堂也很秀气,院中有座一人多高的塔,塔有九层,叫灵峰塔。院两侧的祖师殿、伽蓝殿、药师殿、西方殿、观音殿、地藏殿等也都是小巧的格局。地方不大,却处处透着灵动飘逸的气息。新鲜的空气把小小的寺院浸染得玲珑剔透活色生香。

  • 标签: 地藏殿 观音殿 活色生香 药师殿 金堂 皈依佛门
  • 简介: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注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知。这不可知毕莫早就知道,所以,他把自己的一生置放在无限的不可知里,寻找着有限的可知。人的一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却也找不到答案。生命似乎很是滑稽。在班可夫真实的记忆里,似乎没有奥博申申,但在别人给他的记忆里却一直有奥博中申。英雄的奥博申申似乎就在不可知与可知之中。

  • 标签: 节选 个人 记忆
  • 简介:关于他与这个地方之间发生的关联只属于他个人的经历。从童年时期开始,他便随母亲一次一次前往这样一个陌生之地、神秘之地。再后来就是母亲的体衰年老,只能由他替母亲代为朝拜祈祷供香。从家门口到八仙的道路和沿途的一切,起初在他的眼里大而遥远,随着年岁的成长,他所见的东西,又都比从前变得又小又近了,起码从直接的感受中得到的认识是这样的。现在,他能够看到他从前的情景,不是由于他已长大成人,成为另外一个人,而是由于八仙的存在,还一赢抵御着他的记忆在其间不断产生的遗忘,就像他母亲的去世一样,都成为了一件永远无法忘记的事情。

  • 标签: 八仙 童年时期 母亲 个人 年老 去世
  • 简介:荒村冷——宛然一座守望水乡故园的勒石碑,勾人想起古道萧林长亭点点离人泪。泪酸泪涩化作了游子羁旅干枯心井的涓涓泉滴。濡沫温润的小化作了一星孤帆黑海的渔火。水乡桑耕脱迹城纷,村里少小迟谙劳燕分飞的缠绵悱恻,只身夜行惟凭直觉依赖灯火慰藉。此刻,阡陌间果有一个男孩行色匆匆,他无奈过早挣扎生计,候着镇上的剧院兜售农产品直至夜场散戏,连夜赶路归心似箭。

  • 标签: 离人 孤帆 月明师 勒石 丝丝缕缕 故乡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从洱源县城向东南行十里许,有一座古朴别致、远近知名的潜龙。潜龙背倚峰奇岭秀的莲花山,前临款款南流的弥茨河。因“靖难之役逃离都城南京,漂泊西南的明代建文皇帝朱允坟,以及追随他逃亡的亲信大臣,曾在这里度过了十几个凄苦悲凉的岁月。

  • 标签: 《潜龙庵·眠龙洞》 杨玉藩 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 散文
  • 简介:吃豆腐研究俚语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至今不明白上海一带为什么把喜欢占女人便宜叫做“吃豆腐”,此话怎样的由来?恐怕上海的朋友也说不清楚。虽然说不清楚,但我个人,至今还是喜欢吃从厨房端到餐桌的那种豆腐。豆腐无疑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好吃,且容易消化,而且又极富营养,大病初愈,在饮食上这不行那也不行,来块豆腐,想必连最有经验和最负责任的大夫都不会有意见。读丰子恺先生“缘缘堂”散文,其中有一篇写他的冬日生活,说他坐在火炉子边上,在炉子上坐一个锅,把水烧开,在水里热一块豆腐,豆腐热好后蘸酱油食之,而且还给围在身边的小儿女你夹一块我夹一块。

  • 标签: 笔记 豆腐 中国人 负责任 丰子恺 上海
  • 简介:关于高士中国现在可以说没有什么“高士”。记得有一次坐公共汽车,听坐在旁边的两个老人在说话,其中的一位像是遇到了什么事,对另一位很是气急地说:“你说,你说,你说什么才是好人?”另一位老半天才“啃啃啃啃”说:“不害人的人在现在就已经是好人了!”这简直就是禅语,亦让人伤感,是无尽的伤感,是让人彻骨的感时伤怀。从这句话说开去,如果非要在当下找出几个高士,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不下流龌龊者便几近高士?而古人却不这么认为。古时有没有类似于《高士谱》这样的书我不知道,但若把《世说新语》中关手品评人物的言论辑纳在一处我以为可以是小半部《高士谱》。以“高”字相人,可以分之为“高士”、“高人”、“高手”,当下之世,不乏高人,更不乏高手,几百亿几百亿的大钞可以不动声色地装进自己腰包再汇往国外银行者不能说他不是“高手”,但也只是“手”而已,与“雾手”可以放在同一个系列,是技术性质的范畴,是一种活计。

  • 标签: 笔记 《世说新语》 公共汽车 技术性质 高士 “手”
  • 简介:一第一次南华不眠之夜是1968年12月1日——这个日子终生难忘。12月1日早晨,一辆辆军用大卡车拉着我们这批“臭老九”从昆明出发,中午在楚雄吃午饭,傍晚时分车到南华。连长宣布:今晚住南华县国营旅社。当时,连长、指导员、排长都是现役军官,说是为了管教好这些“臭老九”,专门从全团挑选出来的优秀连排长。班长是从大学生中任命的——一般是在大学时曾经担任过干部的。我当时就被宣布为九班班长,又因为杨子荣上威虎山后称为“老九”,所以我后来的绰号便被大家叫作“老九”。当晚,我招呼全班同学住下。10点钟,连长哨子一吹宣布熄灯。过了一会

  • 标签: 杨升庵 云南巡抚 状元 杨慎 南华 皇帝
  • 简介:南北油茶知堂老人像是写过一篇名为《北京的茶食》的小文,说来说去得出的结论是“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知堂老人在他别的文章里好像还提到过“萨其玛”,这是满族的一种点心,用鸡蛋、白面还有蜂蜜做,像民间做米花糖那样,一整块地放在板子上做好压平,然后再用刀切成小块儿。三四块萨其玛再加上一杯北京张一元的花茶,可以说是一顿很好的早餐。晚上读书饿了吃那么一块儿也很好,当然打麻将晚了也可以你一块儿我~块儿地吃。京剧《红灯记》里的李奶奶和鸠山打岔,鸠山说“密电码”,李奶奶说“萨其玛”,台下便是一片笑声。萨其玛的口感很好,是酥软甜美,最适合老年人的胃口。周作人生活的那个时期的稻香村居然连萨其玛都做不好了吗?这是个无法对证的公案。而我的母亲是喜欢稻香村的萨其玛,还有那种长形的牛舌饼。

  • 标签: 笔记 《红灯记》 北京 老年人 周作人 油茶
  • 简介:南方的许多朋友不认识黍,黍剥了皮就是黄米,许多人每每把黄米叫做“粘小米”。我对他们说,小米的颗粒能有那么大吗?每年端午,我母亲除了江米粽子还要包几个黄米的,母亲说黄米包的粽子粮食味更浓,江米粽子和黄米粽子两相对比,可不是黄米粽子的味道更浓一些。

  • 标签: 笔记 粽子 小米 母亲
  • 简介:吸烟最早始于什么人或者是什么部落?这肯定是有些说不清,但这个人或这个部落肯定是既勇敢而又有些古怪,怎么会想起吸烟?吸烟对人又有什么好处?一种说法是蚊子不咬吸烟的人,这也许是惟一的好处。除此之外,就让人说不出别的什么好来。比如假设说抽烟可以使人长寿?好像还没有人敢这么说。

  • 标签: 笔记 吸烟 部落
  • 简介:墨香如仪鄙人喜欢老器物上的墨迹,而家中老器物却实在是没有多少,而有墨迹的就更少,家中有墨迹的最巨大之器便是北魏时期的一个石棺,也只如一个大石匣子,蠡形的盖子。当年是用来盛放骨殖的。上边的棺盖里边写有墨字五十八个,墨迹如新,一如刚刚书写上去,里边提到了《木兰辞》里讲到的明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个明堂在鄙人所居住的小城的南边,原来的一所大学的西侧。

  • 标签: 笔记 《木兰辞》 北魏时期 墨迹 明堂 器物
  • 简介:去年至漓江,已是深秋,但依然是看到水牛在江里把头一下一下伏下去享受它们的水底午餐,是用嘴叨了满嘴的水草然后从水里抬出头来再吃,便觉时光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和上次差不多,只是那水牛可能已不是当年的水牛。这次来漓江,吃到一次荔蒲的大芋头,早知道荔蒲芋头是天下名物,也果然名不虚传。海派的画家来楚生画芋头,只用极浓的焦墨干笔,再加淡胭脂,真是好看。坐在漓江的船上,别人看山上石壁有几匹马,我偏要看江上往来船只船尾的厨房,江上往来的船只,每只船上都有这样的一个厨房,我想看他们在做什么?

  • 标签: 笔记 漓江 水牛 芋头 厨房 船只
  • 简介:白石翁的蜣螂人有小名儿,虫子也一样,蜣螂的小名叫屎克螂,蜣螂只是它的官名。小时候玩虫子,蜈蚣、蝎子、马蜂之外,碰到什么都玩,当然蚂蚱、知了和蜻蜓最好。周作人先生儿时玩儿苍蝇,尚有“红官帽,绿罗袍”之说,当然是指那种红头苍蝇,说是红头苍蝇,其实也只是两只眼睛红,苍蝇的眼睛很大,要占去头的三分之二,所以猛地一看便好像整个头都是红的,民间的“红头苍蝇”一说,实在是一种远远望去不加细究的一种概括。

  • 标签: 笔记 苍蝇 周作人 眼睛 白石 民间
  • 简介:一常州青果巷里,有一条小弄叫太初。弄内有座古朴的旧民居,木结构上下三间,并不轩敞。山墙因年久失修,已苍苔斑剥。早先的院落已不成形状,门前的转楼与抱鼓石也已不知去向,那称为"留仙阁"的小楼经过翻建,换上了铝合金钢窗,当年这小阁里曾经供奉着吕纯阳的神像。这里原是明代礼部主事郑振先、翰林院庶吉士郑郧父子的旧宅。郑振先号太初,因为买下这宅第而与邻居杨某发生矛盾,郑振先仿

  • 标签: 知识分子 东林书院 太初 罪人 雍正 陶渊明
  • 简介: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张大复.自称是病居士。四十岁以后,他除了在昆山片玉坊(今南街)闲居读书,就是生病,偏头痛、伤寒、一年要发作几次的肺炎,及至因青光眼而双目失明。

  • 标签: 万历年间 偏头痛 青光眼 嘉靖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