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那是一个小区.同一色的楼群沿着一个方向次第排列,高耸入云.像积木,却没有积木的好看与变幻.当一个陌生人突然来到这片楼群前,很难辨别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差异.楼与楼之间相隔不过数米,两户人家隔窗而望,像站在空中的两片云.
简介:<正>陆小依属于这样一类女人,她们有令人羡慕的家庭,父母大人在社会上有响当当的名誉和地位,找个丈夫也是光光彩彩的,既有高雅的事业,又不乏生财之道——而且,他们的钱挣得绝不低级、黑暗,比如陆小依,她先生是个音乐家:一个名利双收的职业,挣的钱没有一缕铜臭味,香喷喷的,不用说,她们的生活从来不存在世俗的诸如行囊羞涩、位卑人微的苦恼。她们的精神也很少遭受无聊、孤独的纠缠,因为她们受过上好的高等教育,音乐,绘画,文学,她们或许缺乏创造的天才和热情.却不乏欣赏、品玩的兴致和经验。当周际出现某种痼疾,让她们感到生活有那么一点生涩的苦味时,她们就亲近艺术,步入梦想世界。与伟人和天才们细细交谈,亲亲密密,如痴如醉。多年前,我写过一则短诗,其中有一句话是从她们身上提炼出来的:
简介:1999年7月至11月我曾在美纽约州的依萨卡城小住,探望在康耐尔大学教书的儿子童朗及其家人。这是我自1955年返国后第三次访美。依萨卡位于纽约州北部,离加拿大只有6小时的汽车驶程。气候凉爽,以红叶及山光湖色著称。居处是城郊一别墅区,一座座别墅屋外都有大片草坪及林木,居民多为退休的中产阶级,各家建筑同中有异,草坪上错落有致地种着花草,但邻里间似无来往,路上鲜见行人,早晚偶有小车驶过。使我认识到在曼哈顿的繁忙、华尔街的喧嚣之外美国还有这井然有序、名扫门前雪的一面。信息流通并不必然使人们靠近,反之,由于信息的过度传递反使不少人采取不接电话,不看留言,不理E-mail以保持私生活不受干扰。因此人际关系反显疏远、淡漠。虽说此行主要为探望亲人,但由于年轻人在美国生存,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我们和儿子童朗每天只能照面几十分钟,他每早7时多出门,夜间一两点才回家,那里的市场竞争人们的生活真是不进则退,或如美谚所说不游泳则淹死。我的突出感受是物质极大的丰富并不保证精神生活的极大提高,心灵的自由,想象力的活跃和人情的浓郁。这些也促使我想到什么样的明天才更对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有吸引力呢?凡此所思所感都成为《依萨卡日记》这组诗的主调。
简介:这是中俄朝三国界邻的丘陵地带。一般的地图上找不着,除非卫星进行特殊目的侦察才能发现。一条河岔子叫毛钦纳尔河。大概是鄂伦春语。相传年代久远而含义不清,那有三坡两沟的山,也就随之叫了毛钦纳尔山。此地没事儿的时候“三不管”;一旦有事儿三国“齐抓共管”,不是出动多国部队,而是多国出动部队。三国加上地方有互让互联协议,因为国界历来未定,疆土不甚清晰,都不愿为这卵球大的洪荒不毛之地弄出什么国际纠纷来,烧香引鬼,派来一批贝雷帽进行维和就不是一般的麻烦了,所以,一直相安无事。这里杂居着几十户混血人,成立了管委会,推选出主任叫乌绪,可谓一方之主,具有半自治的性
简介:老费在一篇散文中把云南罗平生产的多依河描写得像是从天堂的花园里面流出来的,我就一直挂着什么时候要去见识见识.那一年的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我和马云两个,下午从昆明出发,坐上一张车直奔曲靖,到那里再换车去罗平.但到了曲靖却没有去罗平的车了,一个驾驶员教我们,可以先到陆良县,再找车去罗平.就到了陆良,已经是六点左右,在西桥那里,最后的一辆车正气喘吁吁地等着我们,那是一辆破旧的小中巴,仿佛燃烧过,又被砂纸擦了擦,车顶捆着几个油腻腻的大编织袋,里面的什么蹬出一个腿来,是火腿,车厢里面可以坐十几个人,还剩下两个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