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论潜含着一个美学的向度,具有美学阐释的可能性。可以从艺术和主体存在两个维度将其阐释为一种哲性的艺术美或艺术的暂性美、神秘的体验美、诗意的生存美和风流的人格美。

  • 标签: 天地境界 哲注的艺术美 体验美 生存美 人格美
  • 简介:<正>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

  • 标签: 叔本华 尼采美学 生命意志 强力意志 客体化 悲观主义
  • 简介:汪曾稹的短句显示了文体的峻洁:更显示了其除去火气,反复沉淀的创作态度。其通过单字单句、四句短,短对话、意象组合等仿生活型语言显示出强烈的口语与意象追求,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这种语言拒绝文艺腔,“拒绝以情感、概念灌制的长旬结构”,显示了强烈的世俗谱系与民间立场。

  • 标签: 汪曾祺 短句 美学
  • 简介:爱伦·坡曾较为系统地阐发过其诗歌创作美学,而围绕小说创作美学所生发的理论观念则大抵流于支离破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外爱伦·坡创作美学研究表现出“重诗歌轻小说”之偏颇现状。鉴于此,本文拟对坡的散见于各类报刊著述中的小说美学点滴加以发掘、补遗、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出爱伦·坡小说美学的四个核心层面——“真实观”、“寓意观”、“读者观”及“情节观”,它们分别在“逼真”与“怪诞”、“明流”与“暗流”、“编码”与“解码”、“偏离”与“回归”之间寻求诗学上的辩证平衡。

  • 标签: 爱伦·坡 小说 美学
  • 简介:《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第五章中斯蒂芬所阐述的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乔伊斯早年相关思考的翻版,无数学者将小说这一段作为研究他小说艺术的重要线索,将之等同于乔伊斯本人的美学理论和创作宣言。这种做法不仅混淆了作者与主人公、原材料与小说的界线,也未能准确道出这部小说的独有特征——反讽。小说中关学理论的逻辑矛盾、斯蒂芬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裂缝、过于宽泛失之精准的美学要素,无一不显示了斯蒂芬的美学实际上是乔伊斯反讽艺术的组成部分,而反讽的前提则是乔伊斯对自己过去的审视与超脱。

  • 标签: 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美学 反讽
  • 简介:<正>欧纳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大师,也是我国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美国作家之一。他那一篇篇闪耀着艺术光辉的珍贵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抒发了战后西方一代青年的思想感情。他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充满了大无畏的硬汉气质,井集中地体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强烈个性特征。他一反二十世纪初风行于文坛的华丽浮藻之风,挥舞起“开山大斧”,在一片莽林中左劈右砍,终于“为他的时代切削出一种风格”。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海明威犹如一座突起的孤峰,不时地发出光

  • 标签: 海明威 创作实践 作品 现代文学 美国作家 个性鲜明
  • 简介:内容提要:论文以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养子》为研究文本,探讨了小说对启蒙文化教育理念提出的质疑。《养子》以一个市民家庭的俄狄浦斯式悲剧隐喻了文化对自然本性的驯化过程。从被驱逐的儿子到自戕的父亲,小说呈现了身处理性文化中的人的异化倾向。“养子”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被扭曲的第一本性,健康善良的“父亲”(理想的人)试图将养子教化成一个有修养的文化人,然而这种教化却缺乏真正的说服力,在杀子的过程中,父亲也抹杀了自己代表的文化理想。

  • 标签: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养子》 家庭 俄狄浦斯情结 道德
  • 简介:<正>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艺术中,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个急待发掘的领域。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成为时代潮流,涉及各个艺术领域,特别是在戏剧和绘画方面掀起轩然大波,是德文学艺术的一大奇观。表现主义艺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如欧洲背景下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等;内部原因,如德国乃至北欧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学传统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论述戏剧和绘画所由产生的德国社会特征及文化背景,然后比较两者(戏剧和绘画)美学观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它们所由产生的美学原因。

  • 标签: 美学观念 戏剧家 文化思想 文学传统 德国表现主义 新浪漫主义
  • 简介:<正>由国际经验美学学会主办的第1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于1990年8月22日——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近三十个国家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的议题有:(1)图像知觉——偏爱——审美经验;(2)艺术创造力;(3)艺术——计算机——数学美学;(4)音乐心理学;(5)文学理解心理学;(6)环境心理学。会议共收到70多篇论文。除主旨讲演以外,按以上6个专题分组宣读论文并进行讨论。

  • 标签: 艺术创造力 经验美学 数学美学 文学 会议综述 比喻
  • 简介:固于近代哲学主体性一认识论范式的理论视阈,对接受美学思想进行相对主义悖论性的自为式解释,必然因语境失察导致文本误读,将之视为读者一元论、相对主义和“审美乌托邦”。将接受美学思想还原到其本然自在的西方现代哲学主体间性范式的理论场域中,可以说明其经由现代解释学与现象学出场的理论路径及萁主体问性的本体论预设、对历史规定性与主体超越性的双向肯定与审美解放的理论旨趣,实现对接受美学思想的准确理解和合理评价。

  • 标签: 接受美学 主体间性 对话 审美解放
  • 简介:《雪国》是川端文学中极具魅力的作品,它完美的景物描写和深层次的审美内涵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只有宏观把握川端文学的文化定位,从微观角度深入解析作品中的美学涵义,才能真正体会川端文学的魅力。该文从《雪国》的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入手探析了川端康成的生命美学和艺术价值。

  • 标签: 物哀 虚无 审美视角 审美内涵 自然象征
  • 简介:纪实美学是中国新生代电影的重要美学特质。纵观新生代的创作环境和成长之路,就国外影响而言,主要受法国电影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伊朗新电影的影响,国内环境则是新生代想要突破前辈的艺术创作成就,以及中国"新纪录运动"影响了新生代的创作。

  • 标签: 新生代 纪实美学 法国新浪潮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伊朗新电影
  • 简介: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奇境》通过受虐的身体意象展现出个体在现代社会管制秩序下所受到的规训和惩罚,批判地揭示出美国社会的身体政治运作机制。本文通过引入身体美学的理念,阐发文本中所隐含的打破人体机械论的理念,以及作者致力于联结理论与实践、形而上学与世俗生活,恢复哲学和美学作为生活艺术的本义,实现哲学和美学对身体的审美观照和伦理关怀的创作意旨。作品将被遗忘的身体推上人类认识自我舞台的中央,呼唤"无器官身体""奇境"的到来。

  • 标签: 《奇境》 身体政治 身体美学 无器官身体
  • 简介:路遥正是以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路遥在小说中悲剧人物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完成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行为,而是超越了自己反抗自己苦难的一种激情下的心血灌输,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悲剧人物都能得到生活的验证、时间的佐证,让人物形象丰满,对其的考量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是完整的、统一的。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悲剧意识 悲剧精神 文学批评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
  • 简介:《翻译官》用现代观念重新诠释了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以积极向上的格调给读者以正能量的精神导引。《翻译官》遵循的是一种轻松、简易的小说美学,语言轻松活泼,情节抓人,人物形象光彩照人,给读者以轻松、娱乐之感。小说在人物塑造、故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争议和不足,对之应保持清醒和批判的立场。

  • 标签: 《翻译官》 轻松 网络小说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对古典诗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理解、意象空白的留舍以及意象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格式塔心理学 意象 整体性 闭合性 异质同构
  • 简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反思并重新定义了哲学、艺术和审美,并将它们同身体联系在一起,最终建构了身体美学这一学科。身体美学包含三个分支: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的身体美学和实践的身体美学,尤其注重实践部分。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对中国美学研究的启示。

  • 标签: 舒斯特曼 实用主义美学 身体美学 中国古典身体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