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中国和俄苏的文字之交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过去,可以发现两国的文化交流同本国的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俄文字之交是由于两国各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发展外事交往而开展起来的。中俄虽然自古接壤,而且早在十七世纪初叶(1618年,

  • 标签: 文字 中国文学史 俄苏文学 六十年代 社会思潮 四十年代
  • 简介:<正>我无数次目睹惨遭杀戮痛苦死去的可怜的动物,但我不曾帮助它们,见死不救是人类对它们的基本态度;我无数次目睹在几乎无法生存的恶劣生存环境里艰难挣扎的动物们,心里也生起怜悯之情,但这仅仅是旁观者稍纵即逝的感情,我很少为改善它们的命运做点什么:我无数次得知,许多生灵正在灭绝,一位生态学家告诉我,地球上的生物每小时灭绝75种——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也就是说,每分钟都有一种生命永远消失了,而创造一个物种,却需要亿万年的时间。我们对此却浑然不觉,陶醉于消费文化布置的霓虹里,我们以为享乐的盛筵会天长地久,我们顾不得或懒得问一声:莫非,我们能在生灵的血泪里,在自然的废墟上,建筑起人的永恒天堂?这些年里,我常常为此陷入痛苦和愧疚的情绪之中。但除了写过一些悲天悯物的文字,我并没有为量伤害的大自然和生灵们做过什么,比如:栽植一片树林,澄清一河浊水,制止一次山崩,援助一群迁徙无路的候鸟……今天,我握起无力的笔,写下这些疼痛的文字,是哀悼,也是自责和忏悔。然后,我将走出这苍白的稿纸,走向荒山大野,走向它们的故址,我要用心情去做点什么。先哲曾经教导我们:爱就意味着去做,忏悔就是虔诚地去为赎罪而行动。

  • 标签: 告诉我 就是你 大野 不知道 这个世界 就这样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60年,然而这段历史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尘封.各类二战的文章、书籍、图片不断面市,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战争的记忆.对于这惊心动魄的二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未公布的故事.事实上,后来人在挖掘一个个细节和故事的时候,都在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二战、反思二战.翻开书页,重大的历史瞬间如在眼前,泣血的战争故事感人肺腑.二战作品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现采撷浪花几朵,以飨读者.

  • 标签: 二战作品 作品综述 文字二战
  • 简介:本文将呈现亨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权利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剧中主人公娜拉的家庭生活经历使她学会在伦理层面开展自我革命从而挣脱父权社会的伦理体系。在丈夫海尔茂的门庭之中遭受父权压迫的经历也正是她进行自我伦理教育的过程。在易卜生的世界中,伦理是指个人塑造自我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父权社会的道德教育。娜拉拒绝接受所谓的欧洲社会道德观念,并在伦理层面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进行自我形塑,因此,她是一个具有伦理意义的人物形象。娜拉也否定了欧洲社会伦理体系中的法律—话语传统。她试图削掉父权制的头颅从而展开一场伦理革命:此举在同时代的欧洲伦理体系中前所未有。

  • 标签: 伦理 权力 父权制 人文主义 《玩偶之家》
  • 简介:传统小说中的图文关系是松散而和谐的,删掉插图对阅读文本不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图一般都为文服务,它们的意义所指也是明确的;而后现代小说的图文关系则是紧密而对抗的,删掉插图,文本就无法正常阅读,图不是文的傀儡,而要凸显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图像与文字所指意义的关系常常是解构性的和不明确的。这种由《项狄传》开创的“语像写作”手法,在后现代小说中仍以文字叙事为主导,但图像在小说发展中逐渐展现出与文字相同的地位,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噱头。图像突破了媒介差异直接参与到叙事流中,以“图像修辞”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叙事风景,对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印证了现代社会表达的“语言危机”,也预示着文字叙事在纸媒上所能达到的极限。

  • 标签: 后现代小说 媒介 插图 图像修辞 语像写作
  • 简介:原上草是马华早期成就突出的一位作家,在推动马华文学不断本土化的进程中,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小说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焦本土,融情于景;二是深入乡土,审视现实;三是善用方言,追寻土味。因而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又有浓厚的生活感与南洋味,本土色彩鲜明。

  • 标签: 马华文学 原上草 短篇小说 本土化特征
  • 简介:文字学的观照下,世界三大原始史诗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成色:荷马史诗得益于其史诗的生长处于两种文字之间一段历史区间中,与文字的关系配合恰好,由此既获得了内容和技巧方面的经典性,又拥有体积上的分量;亚述史诗与文字的结合过早,使得《吉尔伽美什》在与文字的遇合中获得了忧思的气质,却失掉了充分演绎自身的可能;印度史诗与文字关系过于稀疏,使其可以在八个世纪的漫游中无止境地自由生长,而有其巨型的历史构型,但这种生相却使其难以在时间约束中进行情节布局的精细考量与合理的精度提炼。

  • 标签: 史诗 荷马 亚述 印度 口头 文字
  • 简介:埃德温·根茨勒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兼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翻译理论、文学翻译以及后殖民理论,著有《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新方向》(2007)、《当代翻译理论》(1993)等,曾与玛丽亚·铁木志科主编《翻译和权力》(2002),与苏珊·巴斯内特主编《翻译论丛》系列丛书。在本次访谈中,根茨勒教授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对其中有关"操纵"、"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等关键问题做了深度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视角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根茨勒教授认为,文化视角的翻译研究有"宏观地域倾向"和"微观地域倾向",将会出现更广泛意义的"多文化转向"。

  • 标签: 埃德温·根茨勒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多文化转向
  • 简介:李彦数十年“为新移民女性立传”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内倾式”书写女性的“命运之变”“灵魂之痛”,其生存浮萍与精神脊梁之悖论,构成内在生命真相的多样性。她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与母女关系的追问更富有探索性。《嫁得西风》与《海底》等作品,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 标签: 新移民文学 女性经验 《嫁得西风》《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