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这是一只漂亮的公鸡。红红的鸡冠如燃烧的火炬,油亮羽毛似彩色的霓裳,两条修长的腿就像两根镀铜的小柱子。它或前行或后退,稳稳扎扎,好一副气宇轩昂、阳光十足的模样。我仍记得老家修建新居架房梁时,乡人手擎公鸡赞梁的口诀:"赞梁赞梁,贺喜老板建华堂。此梁来自昆仑山,此鸡乃是玉帝养。"乡下人对公鸡的

  • 标签: 镀铜 在阳台上 语出惊人 令人 建华 生命本能
  • 简介:评价白居易诗歌,“浅俗”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词汇。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云“元和以后诗章……学浅切于白居易”,可见白诗在当时即获得“浅切”的评价。到了宋代,苏东坡又提出了著名的“元轻白俗”一说。至此,浅俗已成白诗之定评。白居易浅俗诗风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 标签: 白居易 诗风 诗歌 自注 《国史补》
  • 简介:蒋捷是宋元之际著名词人,身处国破家亡的悲剧时代,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他却毅然选择隐居不仕。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对其词作解读分析,探究了词人隐居时期的复杂心态,有对民族气节的坚守,有淡化家国之痛的随缘适,也有隐居之余内心深处郁结的悲苦情怀。

  • 标签: 隐居 坚守 自适 悲苦
  • 简介:为期3天的中国与挪威自由贸易区第六轮谈判2009年12月17目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结束,中方谈判代表团次日离开奥斯陆回国。本轮谈判期间,双方在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TBT)、贸易救济、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以及一般性议题等领域进行了分组谈判。

  • 标签: 谈判 挪威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 中国 植物卫生 自由贸易区
  • 简介:<正>虽然在过去我有几次途经日本,却没有访日的机会。最可惜是1950年9月中,我搭乘美国威尔逊客轮美返国的那一次。在船上路过东京时已买好8元美金的旅游票,预定下船登陆一游。不料美军突然在朝鲜的仁川港口登陆,战事激化,计划临时取消,只能在船上遥遥观望。况且那时的心情异常沉重,归心似箭,游历的兴趣也顿时消失了。以后想想,未免憾然。

  • 标签: 欧洲中心 东京 威尔逊 比较文学 兴趣 大学教授
  • 简介:林惠嘉,毕业于台北第一女子高中、台湾大学化学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微生物学博士,现任纽约医学院研究部教授,是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夫人.李安成名前曾赋闲长达6年之久,靠林惠嘉养家糊口,但她坚决反对李安另谋生路,鼓励他坚持电影梦想.导演李安在刚落幕的第85届奥斯卡上,二度斩获最佳导演奖.与此殊荣一同盛传于网络的,还有李安在家当了6年"家庭煮夫"、全靠妻子帮扶的故事.林惠嘉因此也成了人所敬仰的"贤妻".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察小说《基列家书》中个体记忆如何推动叙事者参与对历史的讲述、对集体文化记忆的反思与修正并最终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由此揭示在阐释作者对历史、宗教及传统的文学表达时,记忆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基列家书》中,个体记忆不仅使代际间情感与传统的断裂得以弥合,还帮助叙事者反思集体文化记忆中的遗忘与压抑,并修正其核心内容:废奴传统和宗教传统。个体记忆使叙事者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废奴传统的变迁,对它所代表的集体认同的演变进行反思,促使叙事者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还激活叙事者的宗教认同和感知力,使其看到改善宗教现状的希望,最终推动叙事者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困扰其多年的认同危机也随之消失。

  • 标签: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 记忆 身份认同
  • 简介:一面之缘曾记否尘埃落定。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于2013年10月10日将诺贝尔文学奖收入囊中,村上春树们又止步于终局。国内出版界争夺门罗作品的出版权的角力顿起,但早干吗去了?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印象 自在 尘埃落定 村上春树 女作家
  • 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刚刚正式建成,中国商家早已经瞄准了中国——东盟贸区的商机。广西三环企业集团总裁陈林认为,由11个国家组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约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大市场。对企业来说,这是一块美味的“大蛋糕”。

  • 标签: 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企业 商机 闸门 投资 企业集团
  • 简介:才女张爱玲一生都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在不断的放逐中找寻自我。本文以张爱玲译英文短篇小说StaleMates—AShortStorySetintheTimeWhenLoveCametoChina的个案分析,探讨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借助译这种对话方式,寻求自我同一性,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历程。

  • 标签: 文化身份 自译 回归
  • 简介:莱柯夫的隐喻理论影响深远,他将隐喻界定为“想象理性”的观点对理解诗歌尤其有着重要意义。但其内在困难亦十分明显。虽然他细致分析了诗歌隐喻的种种手法及其概念结构,但他将基本隐喻置于初始前提的立场亦使他始终无法真正解释诗歌中新隐喻的创造机制。我们则试图结合博纳富瓦的《杜弗的动与静》一诗中的听觉隐喻的基本运作,揭示基本隐喻的真正特征,并进而结合相关哲学背景来启示隐喻向哲学思索敞开空间的丰富可能。

  • 标签: 莱柯夫 博纳富瓦 想象理性 隐喻 聆听 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