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詹明信(FredricJameson)教授是当代美国最为知名的人文学者之一,其研究覆盖了文学理论、文化研究以及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等诸多领域.詹氏有关阐释学范式、马克思主义以及文化研究方面的探讨方式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许多著作都翻译成了中文在大陆出版.笔者于2001年末与詹明信教授作了几次访谈,综合起来概述如下.詹明信教授的办公室坐落在杜克大学东校园新英格兰式的建筑群中,紧连大学艺术博物馆.办公室有里外两阃,外间有一个大桌子和10余把椅子,四面是直到天花板的书架,分门别类地挤满了文学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书籍.里间是办公室,书报杂多,墙上还有一两幅中国画.我们对坐在办公室里,秋日和煦的阳光从百叶窗中透进来,把桌上那台老式机械打字机镀上了一层金黄.访谈从詹明信的著作在中国大陆的翻译和出版这个话题开始.
简介:约瑟夫·奥康纳(JosephO’Connor)1963年出生于都柏林,1989至1996年间,定居伦敦,专门从事报刊和杂志写作。奥康纳的文学禀赋在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牛仔和印第安人》(CorwboysandIndians,1991)中即崭露头角,该小说还入选惠特布莱德图书奖的最终评审名单。在此之后,奥康纳的小说创作成果颇丰,陆续推出一部短篇小说集《真正的信仰者》(TrueBelievers,1991)和长篇小说《亡命之徒》(Desperadoes,1993),《推销员》(TheSalesman,1998)和《大海之星》(StaroftheSea,2002)等。除了小说创作,奥康纳同时也为戏剧和电影撰写剧本,包括1995年的《红玫瑰与汽油》和1997年《天使的哭泣》),并发表了一系列非小说作品:《甜蜜的自由:在美国的爱尔兰文化中行走》(1996);两部喜剧作品:《爱尔兰男性的秘密世界》(1994)和《国内外的爱尔兰男性》(1996)。
简介:2000年,裘帕·拉希莉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普利策奖。2003年,她的长篇处女作《同名人》出版后赢得一致好评,成为畅销书,并被改编拍成电影。拉希莉的第三本书《不平常的尘世》更是超越了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她的最高创作水平。拉希莉的小说首先聚焦在孟加拉人身上,其次是移民一代,探索背井离乡、孤立、同化的主题。《不平常的尘世》对这些主题进行了扩大和深化,它将会长久打动读者的心。拉希莉对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演变洞如观火。她的文章虽然有点正统,但又简明易懂,这是令人称道的。《波士顿环球报》评价《不平常的尘世》为"八篇精彩故事再次肯定了拉希莉作为这个国家最多才多艺和优雅的年轻作家之一的地位"。尽管她是个年轻作家,但她的作品是成功和永恒的,《不平常的尘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08年4月1日,《不平常的尘世》首版上市,4日我电话采访了裘帕·拉希莉。
简介:李奇教授是美国著名批评理论家、《诺顿批评理论选集》主编、俄克拉荷马大学讲座教授。他的《解构主义批评》(1983)和《美国文学批评:30年代至80年代》(1988),后者的2009增订版改名为《1930年代以来的美国文学批评》)为我国学者所熟悉。他的后期著述包括《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后结构主义》(1992),《理论之重要》(2003),《与理论同行》(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理论之梳理,批评与辩护:李奇选集》(2010)。本次访谈成于2009年4月。在批评理论兴起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对它进行回顾与展望,话题涉及到我国批评界关注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包括:对“批评理论”的界定,批评理论兴起的时代和学术背景,文学研究与批评理论的关系,批评理论和文学院系乃至和研究型大学的关系,对文化研究的反思,“后理论”以及“反理论”思潮出现的缘由,以及批评理论未来的发展和命运。
简介:本文以提问的方式与乐先生展开对话。从乐先生的七十年北大历程,可知她所取得的成就,既与自身永不停止精神求索有关,同时也离不开两代汤先生的恒久支持与宽容;乐先生认为,现代中国的时代需要以及中国知识人的忧世情怀使得她的比较文学研究始终是以中国自身的问题为焦点,而论述的展开则以新人文主义的价值目标为基本诉求;在方法论上,要注重对传统文学文化的研究。研究的水平上去了,方法的问题也会跟上去;她还要求把关注的层面做进一步的扩大,不光是在比较文学的层面上,而且还要在跨学科、跨文化以及人类命运与精神共同体的层面上来关心和讨论问题。最后,乐先生还就意味深长的“无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