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是美国哈佛大学GurneyProfessorofEnglishandProfessorofComparativeLiterature,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2007年12月16日,他应邀前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本刊和《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征得安格尔教授本人同意在两份刊物上同时发表这篇演讲,以飨读者。

  • 标签: 英语文学 人文学科 《外国文学评论》 美国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成立大会
  • 简介:《金瓶梅》作为第一部以家庭、社会为背景世情小说,描写了广阔生活场景,婚嫁礼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金瓶梅》婚嫁场面的分析,还原当时山东民间婚嫁礼俗场景,展现时代社会风貌一隅。

  • 标签: 《金瓶梅》 婚嫁礼俗 社会风貌
  • 简介:一声漫长刹车声。铁皮相碰声音伴随着一声汽笛,搅乱了夜晚。火车驶入巴黎一区里昂火车站。步履匆匆旅客们前后相拥,熙熙攘攘,从车站里拥出。他们拖着行李,叼着香烟,在出站的人流,推着自己小孩朝前走,也推着那些碍脚孩子。他们冲向在出租车或地铁那儿等候自己父母、亲人。此时此刻,他们一分一秒都没拖延。车站很快便如同沙漠一般空无一人,它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令人眩晕马戏表演观众,等待着新一列火车,新的人流。

  • 标签: 火车站 出租车 地铁
  •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非理性化活动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探讨和研究,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模糊、矛盾、对话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流派,其艺术技巧源起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诗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事物之间相关和相似是人类认知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人类认知重要方式。研究意象之间相关和相似,有助于深刻理解意象主义作品艺术特色,拓展意象主义作品艺术欣赏视角。

  • 标签: 意象 相关性 相似性
  • 简介:钱理群教授“鲁迅作品解读”课堂,切中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命脉,提出了“精神底子”教学观念和“立人”思想教育,与当今提倡把语言运用落到实处并无矛盾之处。沈文涛老师撰文批评,本文认为不妥。

  • 标签: 钱理群 沈文涛 语文教育 鲁迅作品 精神的底子
  • 简介:《儒林外史》是清朝吴敬梓所著讽刺长篇小说,将讽刺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小说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是文人形象,还有少数老者和女性形象。小说以"外史"撰"儒林"众生相,将明朝僵化科举制度下文人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有褒有贬,也将文人一生求仕多舛命途加以真实刻画,以辛辣讽刺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社会百态。

  • 标签: 王冕形象 文人形象 悲剧命运 追求与失落
  • 简介:王国维认为构成戏曲概念规定性有四大要素,即歌、舞、演(代言体、扮演)、故事,四者缺一即不构成戏曲。而戏曲之兴,始于歌舞;歌舞之兴,始于古之巫。屈原《九歌》恰是巫觋祭神之作,其中多数作品有歌有舞,有明显扮演,有鲜明故事情节,而《湘君》《湘夫人》两篇作品除具备这些戏剧因素之外,还具有十分强烈抒情性和表演,其实已然存在了后世戏曲萌芽了。

  • 标签: 《湘君》 《湘夫人》 戏剧因素 歌舞 扮演 故事性
  • 简介:凭借丰富想象力,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虚构出了一个盲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及其文明主要特征毁灭殆尽,人性之恶得到充分暴露.小说虽纯属虚构,却又以假还真,所展现乃是"这个世界一个缩影",体现了作家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注.

  • 标签: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虚构 真实 人类命运
  •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电影圈,有一位成就卓越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故事。对于女性题材关注和女性形象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视角与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分水岭,以细腻镜头刻画出一位社会、家庭、两性关系奋力挣扎生活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强调。

  • 标签: 《女人 四十》女性许鞍华
  • 简介:<正>工笔、写意和白描本是中国国画艺术三个术语,是三种不同绘画技法。工笔指绘画时用笔工整,注重细部描绘;写意是指绘画时用笔不求工细,只注重用简洁、粗犷线条,稍加勾勒,画出一个大概轮廓来,注重画中人物神态表现,白描则是指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画法。现在,这三个绘画术语已被广泛借用到中国文学创作以代表三种不同写作方法。虽然目前英美文学理论还没有明确使用这三个说法,但是这三种描写方式确实常见于英美作家笔下。故而笔者不揣孤陋,欲在这方面作点肤浅尝试和摸索,以求能起个抛砖引玉作用。

  • 标签: 英美文学 白描 工笔 中国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修辞手法
  • 简介:盲从并不是尊敬。对福克斯本人尊敬.并不能令我赞同他全部观点。投资同一家公司股价为5元时比20元时风险要大,福克斯认为这是荒谬。看来福克斯先生没有读过《论语》:“子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也没有牢记赫拉克利特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 标签: 货币 黄金 信心 赫拉克利特 福克斯 《论语》
  • 简介:本文讨论了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有关文学经典论述,认为他理论代表了文学批评对待文学经典立场,跟文化批评文学经典理论相对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布鲁姆对美国经典重新划分,并根据布鲁姆经典理论,从身体书写角度解析当代美国诗人斯奈德诗歌入选美国经典原因,以进一步说明布鲁姆经典理论实用价值。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文学经典 美国 诗歌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以人智谋及入神关系为主题,同时是以大海为辽阔背景返乡作品。如对奥德修斯返乡之旅环境进行考察,“故乡”与“归途”是环境之眼。主人公对故乡伊塔卡岛土地依附、岛上亲人对家园持续守护凸显了故乡环境在想象、记忆和生存现实意义。归返途中“群岛”地理构成欲诱、博物学知识对成功返乡帮助表明了归途环境与人类自我约束力及自然智识关系。本文对《奥德赛》做生态批评解读,指出奥德修斯返乡是水球环境中人类家园情怀隐喻。

  • 标签: 奥德修斯 返乡 环境性 生态批评
  • 简介:喜剧死亡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美学意象。作为与古典式悲剧相对美学要素,喜剧死亡因其独特"陌生化"效果而更能表现作者思想深度和复杂心理,留给读者更大思考空间。本文通过对喜剧死亡意象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死亡喜剧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

  • 标签: 喜剧性死亡意象 黑色幽默 情感 理性 情境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数字人文与媒介间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论文集。该书所收录论文,比较文化语境,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和数字人文概念,分析了媒介间和数字人文不同类别文本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美国诗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新诗运动重要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和对中国文化吸收对英美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对中国文化巧妙运用使美国华裔文学得到美国主流文学认可,二者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创造吸收和运用,采用类似的翻译策略和创作手法。

  • 标签: 庞德 汤亭亭 中国文化
  • 简介:<正>《荒原》(ThewasteLand)自1922年问世以来,评论家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荒原》出版,实为文学界“一大祸害”。文学史中所占篇幅也长短各异。有关作者艾略特(T.S.Eliot)诗作有的仅占两页;而有的则把1918—1965年英国文学史上四十多年历史称之为“艾略特时代”,篇幅长达九十四页。其英国文学论坛地位之显著,自屈莱登和约翰逊等以来似属鲜见,故庞德誉之为“英国语言大师”。”对作家评论不一本来是一件寻常事。华兹华斯,约翰·邓,甚至小说家高尔斯华绥,奥斯汀等作家声誉随着时代变迁,均有起伏。对《荒原》一诗就其属于现代派作品范畴来说,似乎最好暂不理它。但是事与人违。举凡英美文学教师、攻读这门学科青年学生、以及对英美文学颇感点兴趣读者,都不能迴避艾略特,更不可能将其代表作《荒原》束诸高阁,不加理采。诚然,对该诗褒贬不一,决非凭一字半纸就可以取得定论。但就其对

  • 标签: 艾略特 英美文学 华兹华斯 高尔斯华绥 英国文学史 现代派
  • 简介:文学即人学。一个文本即是一面反映人类境况镜子,也是一盏照耀人类文明灯。就文学批评而言,既应该关注与文本密切相关作家、世界、读者,更应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独立、再创研读,从而发掘文本深层意蕴。本文试从作品创作背景、人物性格特征、人物爱情经历及结局等方面,解析三岛由纪夫《春雪》主人公松枝清显"多余人"形象,进而揭示这一人物形象创作意义。

  • 标签: 三岛由纪夫 《春雪》 松枝清显 多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