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0年6月,日本报社所做的"这一千年里你最喜爱的日本文学家"投票评选调查结果揭晓,荣居第一的既不是获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或大江健三郎,也不是久负盛名的古典杰作的作者紫式部,而是一个明治时代的作家夏目漱石.报社的调查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而在1998年日本杂志社邀请各界名流所做的"二十世纪你最喜欢的十本日本著作"的评选中,又是夏目漱石的名列第一.那么,夏目漱石的作品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使得近百年后的日本人--而且上至学者专家下及普通百姓--仍争相阅读,推崇备至呢?
简介:奈侏尔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他得以站在“边缘”冷眼透视“中心”的图景,又能从“中心”批判性地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存状态。其作品一方面非常关注后殖民地社会的边缘人的根基丧失、家园失却、归属不定的虚无感和无根感,另一方面,其作品中虽然也反映后殖民地边缘文化与欧洲主流文化的冲突,但作为另类的后殖民地作家,他对“半生不熟”的后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毫不掩饰地表达他的轻蔑和厌恶,并近乎冷酷地揭露和批评后殖民地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宗教和信仰的矛盾。“真实”是奈保尔的最高美学准则,为了逼近真实,他将“虚构”和纪实融为一体,创造出能最好地服务于其创作目的的“混成”形式。奈保尔的文字简洁、明晰、硬朗,早期作品具有明显的“黑色幽默”特征。
简介:<正>一、川端走上“新感觉派”创作道路的因果关系。1924年,一些不满现实的青年作家纠集在一起,十月创刊《文艺时代》,为首的是横光利一,主要成员有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人,受过菊池宽赞赏的川端康成,是后起之秀。他原先倾向于后期“新思潮派”的芥川龙之介等的新理智主义的描写手法,随着现实的剧变,渐渐偏重于性变态心理的感觉现象刻划,以构思奇特的主观幻象吸引苦闷彷徨的部分市民和知识青年。千叶龟雄在1925年《世纪》杂志十一月号上,评论他们的创作特点,总括为一个概念,称之为“新感觉派”,他们便用来作标帜,但有些成员后来分道扬镳,如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坚持其基调于始终的是横光和川端。横光未满五十岁(1947)逝去。川端则在得了诺贝尔奖金后四年(1972)自杀,这一流派也就告终了。
简介:莎士比亚著作者分歧问题历来不被正统的莎士比亚学者看好,然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斯·夏皮罗的近作《遗嘱分歧:谁创作了莎士比亚?》却“铤而走险”、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反斯特拉福特”阵营的诸多理论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反莎士比亚派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文化逻辑。在试图解开莎士比亚作品的作者分歧何以产生这一谜底的过程中,该书也为回答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