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本文以文学伦理学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克隆人的伦理身份、伦理意识和伦理环境。凯茜等克隆人在寄宿学校时就面临着伦理身份的确认问题,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伦理身份的逐渐明晰,他们的伦理意识日趋强烈,其核心在于他们是“器官捐献者”还是“正常人”。通过对克隆人的伦理身份和伦理意识的逐步揭示,石黑一雄展示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和命运归宿,展现了他们的伦理困境,折射出克隆技术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寄寓着对现代人类的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

  • 标签: 石黑一雄 《别让我走》 伦理身份 伦理意识 伦理环境
  • 简介:《人的文学》集中体现了周作人"人的发现"的理论思想,而女性意识的觉醒占据了周作人"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从周作人对自古以来对女性的歧视的抨击和对两性关系的理想状态的角度描述,分析周作人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对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坚持。

  • 标签: 周作人 女性思想 自然人性 性心理
  • 简介: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捕蜂器》里讲述了父亲克拉旱姆通过男性激素把女儿弗兰克"成功"地从女性变为男性,而被父亲违背伦理的实验改变了身份的弗兰克成了伦理身份混乱的"兼性人"。弗兰克的身份错位导致他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继而无法进入正确的伦理选择的过程,而缺乏伦理教诲让他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无法建立善恶观。此外,弗兰克成长的客观伦理环境让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这几个因素最终造成弗兰克通过残害小动物和"弑童"来缓释"被阉割"给他带来的创伤。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希望生活回归正常秩序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伦理混乱 《捕蜂器》
  • 简介:作为英雄失路的千古悲歌,项羽《垓下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它曾拨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悲歌慷慨的项羽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形象。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历史蕴涵,从中我们能够窥见项羽的个性与弱点,进而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本文结合相关的历史记载对这首诗进行历史与文学性的解读,揭示其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背后的深层意蕴。

  • 标签: 项羽 《垓下歌》 解读
  • 简介:E.L.多克托罗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进军》问世不久就获得很多殊荣,被称为作者艺术创作的巅峰之作。作者以美国南北战争的史实和历史人物传记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与众不同的历史修撰风格,构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战争历史小说。

  • 标签: E.L.多克托罗 《进军》 元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
  • 简介:综观巴金的整个文学翻译历程,他经历了从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迷恋到最终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思想发展过程,带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巴金对外国文学的接纳并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辩证、理性地吸收,为他所用.

  • 标签: 巴金 文学翻译历程 翻译选材 翻译功利性 文化解读
  • 简介:《圣阿格尼丝之夜》是在当代济慈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何理解诗中波菲洛和玛德琳之间的关系成为西方针锋相对的两派学者的分水岭。以瓦瑟曼为首的学者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是纯真的爱情关系,而以斯蒂灵杰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两位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浪漫、纯洁的恋人,而是类似莎翁《辛白林》中的“亚西莫和伊墨琴”,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欺骗与凌辱。本文从两派学者的基本观点出发,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基于两派观点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从历史的角度为这首诗的文本阐释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一般规律。

  • 标签: 济慈 《圣阿格尼丝之夜》 文学解读 边界
  • 简介:魁北克文学的历史并不长,约有一个半世纪。就在这一百五十年当中,它走过了曲折的路程,经历了复杂而急剧的变化,尤其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魁北克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被称为“沸腾文学”、“爆炸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魁北克文学在中国尚鲜为人知,系统地译介和研究还很不够。今年四月,在南京召开的魁北克文学国际研讨会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对魁北克文学的研究。我刊把中外学者的全部论文摘要刊登,为魁北克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尽绵薄之力。

  • 标签: 魁北克文学 加拿大文学 法国文学 爆炸文学 国际研讨会 世界文坛
  • 简介:<正>西德出版的《法兰克福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期上刊登了维也纳大学讲师文德林·施密特·登格勒的一篇专论奥地利文学的文章,题目是《不变的情感》。关于奥地利文学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一种是直接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称其为“奥地利国的文学”(DieLiferaturaus(?)sferreich)。另一种提法是以奥地利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为出发点的,称奥地利文学是“奥地利的文学”(Die(?)sferreichischeLiferatur)。后一种提法为大多数奥地利作家所采用。

  • 标签: 民族文学 德语文学 现代作家 法兰克福 语言 角度
  • 简介:作为英美文学空间研究的一个前沿议题,文学地图蕴藏着引人入胜的集成性文化记忆和气象万千的学术意蕴。本文分别以“属+种差”的定义原则、类型学的异质标准、摹状词和历史因果指称命名学理论为基石,梳理文学地图的定义、类型和研究名称等三大本体话语,以管窥深藏其中的空间诗学奥秘。

  • 标签: 文学地图 本体研究 定义 类型 研究名称
  • 简介: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是一台复杂的文学机器,他一生的工作是将与时代相关的科学、哲学、政治学的零件置入文学机器中,不断地磨合,不断地调试。《文学机器》是卡尔维诺一生文学创作和实验的心得体会。

  • 标签: 文学创作 机器 卡尔维诺 心得体会 政治学
  • 简介:写生,对画家来说,终其一生都是不可缺少的伴侣,只是随着岁月和阅历的变化悄然生变,重要的是心境与看世界的眼睛。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人为之,当为一种文化观,亦即东方绘画看事物的方法,不为写实,而为写意。写生,直观生活,心照自我,写生、写心、写情,“一览众山小”,“一花一世界”,无不是画家心境的自我写照。

  • 标签: 解读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东方绘画 写生 文化观
  • 简介:自进入互联网时代,草根博客的兴起在我国掀起一股创作民主之风。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中国网络草根博客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追寻新传媒平台下的文学样式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即草根博客文学在传统文学基础上的发展转变和对文学本源的回归。在互联网的媒体时代中,文学出现了新的元素和发展,而新媒体文学形式必将与传统文学汇成一支,对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媒体文学 草根博客 传统文学 创新发展 本源回归
  • 简介:<正>古老的亚洲文化和亚洲文学从地理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又可以分别由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作为代表。由于地理位置、民族、宗教、语言等多方面的原因,斯里兰卡自古至今和印度保持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从广义而言,斯里兰卡文学

  • 标签: 斯里兰卡 本生故事 巴利语 民间故事 佛教文学 南印度
  • 简介:本文以法国作家布朗肖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沉默与声音这一对概念,深入分析了布朗肖对语言和文学的独特认识。作为当代法国文学界与思想界一位特立独行者,较之他的朋友勒维纳斯、德里达和福柯而言,生前相对默默无闻的布朗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肖的文学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对西方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布朗肖 沉默 声音 文学理论
  • 简介:不朽的启示——《鲁迅全集》印象天才的美学怪杰尼采(FriedrichNi-etzche)在《快乐的科学》里说,一棵巨树要昂首于天宇,就需要恶劣气候,需要暴风雨;一位最优秀、最有成效之士的生平,也需要不善、对抗、暴虐,需要仇恨嫉妒、顽梗疑惑、严酷贪婪。这是何等惊世骇俗的论调。然而,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以客观公更多还原

  • 标签: 《鲁迅全集》 《野草》 杰尼 《故事新编》 二心集 藤野先生
  • 简介:朱自清的《背影》以其文风的朴实、细腻、流畅和情感的真挚、深切而享誉文坛,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在现当代中学课本中也列为必读课文。然而,“朱自清为何以‘背影’为题”?语文界和评论界的见解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作品前、中、后四次都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其中有三次都围绕着那次难忘的、买橘子的背影来写的,并且开头和篇末点题照应,因而,以“背影”为题,主旨明确,题

  • 标签: 背影解读 背影里 里背影
  • 简介: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的小说《巴别塔》,从“语言”的角度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风貌。它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历史性地“再现”了当时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由此带给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围绕小说的中心意象,即古老的圣经典故“巴别塔”,解读它如何通过当时盛行的语言危机,重构60年代英国从社会思想观念到个人生存状态的混乱无序。

  • 标签: A S 拜厄特 《巴别塔》 语言危机 “60年代”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