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评论界倾向于认为康拉德的《间谍》是一部政治小说。本文认为,《间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以反讽的形式探讨政治背后的道德问题的小说。《间谍》采用了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两大反讽模式,在叙述者轻松滑稽的反讽语气及其设置的戏剧反讽场面中,突出了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间谍》中的言语反讽及由此而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通过作者型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暗中评介人物的行为来实现的。《间谍》中的作者型叙述者采用的言语反讽往往因反讽的对象不同流露出不同的反讽语气。康拉德在《间谍》中丰富了戏剧反讽的表达手法,他将戏剧反讽的喜剧和悲剧效果融合起来,以轻松、滑稽的笔调展示了生活沉重、阴暗的一面。此外,小说独特的叙事时空的错位和延宕所造成的张力强化了戏剧反讽的效果。《间谍》还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道德堕落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标签: 康拉德 《间谍》 反讽道德批判
  • 简介:通过梳理当下西方文化批判之主流话语,质疑其立场,文化批判者既须面对作为其批判对象的外在客体,更须清理在很多时候往往与其批判对象有着某种共谋关系的内在自我。当今文化批判已进入生产领域。以批判为谋生之道的批判者,似乎很难为文化批判寻到足以令其植根其间的坚实土壤。

  • 标签: 再现 内在批判 立场 文化批判
  • 简介:<正>诗是发现,还是创造?这是一个涉及到艺术哲学的有趣问题。正如科学是发现还是创造的问题一样。科学规律,从祖冲之的圆周率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到现代人的宇宙模型,显然都不是人类的创造,

  • 标签: 宇宙模型 艺术哲学 自由落体 唐子西 胡仔 仲尼
  • 简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之作,J.K.罗琳也凭借这一系列长篇魔幻小说成为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作家。小说自出版以来,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一系列小说应当被定义为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部魔幻主义色彩的小说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因而就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哈利·波特》 魔幻主义 社会 批判 现实主义
  • 简介:本文结合三部/篇文学文献,从"风格"学说、李渔、喜剧与悲剧、艳情小说与言情小说、细读、历史语境、比较文学、学科历史的写作等方面探究西方学者研究问题的视点所具有的可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艳情小说 言情小说 比较文学 历史语境 寻找 悲剧
  • 简介:《有关大雁塔》是著名诗人韩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虽然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产物,但它所衍生出的价值与意义却不局限于这一历史语境。从"当下性"这一视角重释此诗可发现,它实质上展现出当代人自我价值缺失、心灵异化的精神处境。诗人运用简洁的语言和冷静的抒情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批判,并隐含了对自我救赎之道的反思。

  • 标签: 韩东 《有关大雁塔》 心灵异化 批判性
  • 简介:《金童》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跨文化语境下寻求自身美籍华人身份意义的一段个人经历。在该剧中作者一刀两刃地批判了西方文化的殖民扩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并超然地站在世界一体文化的立场,揭示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必然性;理性思辨之余,作者又不自觉地流露出寻根母体文化的内心渴求。

  • 标签: 《金童》 批判精神 文化家园 基督教 祖先崇拜 黄哲伦
  • 简介:<正>安德烈·纪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界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初,由于他的小说触犯了传统观念而引起人们的注意;20年代,他的小说的反宗教倾向再次引起轩然大波;30年代,他从左倾发展到抨击苏联的现状,又使他成为报刊注意的中心。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荣誉达到了顶峰。他被称为大师,

  • 标签: 纪德 伪币制造者 小说 主人公 传统道德 20世纪上半叶
  • 简介:塞林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那种口语性的文学风格和悲观的哲学思想震撼了法国文坛,尤其是他那放荡不羁的语言和他独特的文体所具有的魔力,无时无刻不打动着国内外读者.不过,在文学创作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猥亵下流的语言,特别是由于二战期间投敌的卑劣行径,塞林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愤慨,甚至遭到蔑视.

  • 标签: 口语文学 塞林 法国 20世纪 文学风格 悲观思想
  • 简介:鲁迅《野草》中不少作品以梦的方式所写的朦胧梦幻境界,实际上是一种幻觉型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其晦涩混沌超出了人的经验和想象力,形成了特有的违背人的基本逻辑观念的颠倒及思维形式和思维定势的反常特征,并流露出鲁迅自我的潜意识。

  • 标签: 鲁迅 野草 幻觉型 颠倒 反常
  • 简介:《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发轫之作,它在作者的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反映了他所受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写作习惯。本文从这部回忆录入手,概述奥斯特小说中若干常见主题如父子主题、受难主题和书写主题的形成及其所隐含的存在主义观念和犹太思想,以及作者常用的反体裁叙事模式。

  • 标签: 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主题 反体裁叙事
  • 简介:《死在午后》是海明威于1932年推出的一部非小说,与《老人与海》是两部相隔20年之久的作品。表面上,这两部作品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其批评声誉也有天壤之别。本质上,"技巧"将《死在午后》与《老人与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两部关于技巧的作品中,海明威表面上给读者展示的是如何斗牛和如何捕鱼的技巧,其真实目的却是通过斗牛和捕鱼来讲述创作技巧。海明威在这两部作品中更关心的是他是怎样写出这两部作品,发表的是他对其他作家、评论家的看法。虽然"斗牛"与"捕鱼"各不相同,其目的却殊途同归。研究这两部作品中对作家、评论家的批判,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海明威的文艺思想,也对重估这两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海明威 《死在午后》 《老人与海》 作家 评论家 批判
  • 简介:沈从文塑造的原始淳朴而又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与当时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寰象大有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普通“乡下人”眼中的乡土风光,甚至不是当时原本的湘西。笔者以为他笔下的湘西风景源于他独特的。乡下人”与“都市人”身份融合视角下的书写,这是沈从文对湘西风景进行的再“创造”,是他以独特的文化“他者”身份视角“创造”出来的“乡村乌托邦”。在沈从文看来,既是用以疗救中国社会的办法,更是他文化的精神提升和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了作家的一生。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 “他者” 风景 创造
  • 简介:《垂死的肉身》(TheDyingAnimal)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小说中,作者以大学教授大卫·凯普什与他的学生——古巴女孩康秀拉之间的性爱关系为主线,展示了美国性开放文化,反思并批判了性开放文化对美国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 标签: 反思批判 性文化 批判评
  • 简介:余华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由不胜任的启蒙者陈先生、庸众许阿三们及傻子来发等三重维度展开非典型启蒙寓言,分别在现实和审美层面展开对启蒙的呼唤和反思,达成对现实世界的双重批判

  • 标签: 启蒙 寓言 非典型 现实批判
  • 简介:拜厄特在《巴别塔》中以圣经故事里的巴别塔为核心意象,将其变形新编为文中文《胡言塔》里的布吕亚德塔,通过书写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一帮自由主义者企图创建一个言论与生活自由、身体解放、孩子接受集体教育的乌托邦乐园,却最终将其演变为成就个人私欲而摧毁他人爱欲、毫无言论自由却又随心所欲、性欲泛滥、暴力残酷的人间巴比伦城的故事,深刻批判该乐园建构背后崇尚绝对“个人主义”、“科学理性”与自由解放的启蒙思想根源,并将其作为一个当代寓言,以20世纪60年代西方盛行的各种自由主义思潮为大背景,提示基于个体欲望轴心的绝对自由和解放的乌托邦追求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文学角度呈示有限度和某种终极基础的自由的必要性。

  • 标签: 《巴别塔》 巴别塔 自由 启蒙 乌托邦 寓言
  • 简介:鲁迅和王小波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特立独行又争议较大的作家,他们都坚持批判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和科学理性的文学态度,以杂文和小说著称于世。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都是在三十七岁这一年发表了自己的重要作品并蜚声文坛,这种巧合不得不让人去思考二者内在的精神立场、文学主张和创作态度等方面的关系,因此有了笔者看到的对中国传统批判的深度和影响力上的传承以及集智慧与理性于一身充满无限想象魅力的审美世界。

  • 标签: 鲁迅 王小波 叛逆 理性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尔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贾平凹创作长篇小说《带灯》的出发点是书写希望与光明,但我们对文本从名字对于希望本身的无力辐射、身份对于希望所在的微小映射的社会学分析、行为对于未来希望的折射的组织行为学分析以及环境叙事观照希望的灰暗投射等方面进行解读后发现,贾平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甚至相反。

  • 标签: 希望 光明 映射 速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