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

  • 标签: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史德》 文学理论 语言 情感表达
  • 简介:喔.我希望自己知道如何放弃你(影片经典台词).首先,我要感谢两个并不存在的人,或者我应该说,他们确实存在,借助AnnieProulx的想象,和LarryMcMurtry与DianaOssana的艺术创作.他们就是Ennis和Jack.他们让我们所有参与制作《断背山》的电影人领略了被社会否定的爱,同样重要的是,他们让我们领略到爱本身的伟大之处.感谢你们.感谢电影学院给我这个荣誉.感谢焦点影业的每一个人,特别是DavidLinde、JamesSchamus,谢谢你们的爱与支持.

  • 标签: 感言录 李安感言
  • 简介:<正>今年一月,我满八十五岁了。八十五岁是什么感觉呢?年龄如此之高,他大概会有一些骄傲感——未经证实。除此之外,便什么也没有可赞颂的了。若要我再活八十五年,那我宁愿死。我活到今天这份年纪,身体功能是否一切正常?是的,不过视力和听力都不如从前了。但我因此而抱怨什么呢?我想,对于八

  • 标签: 上帝 回忆录 身体功能 祖国 文学 五十周年
  • 简介:  高尔基是划时代的文学巨匠,所著小说《母亲》、《克里姆·萨木金的一生》,剧本《小市民》、《底层》,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标签: 高尔基回忆录
  • 简介:詹明信(FredricJameson)教授是当代美国最为知名的人文学者之一,其研究覆盖了文学理论、文化研究以及现代、后现代文化思潮等诸多领域.詹氏有关阐释学范式、马克思主义以及文化研究方面的探讨方式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许多著作都翻译成了中文在大陆出版.笔者于2001年末与詹明信教授作了几次访谈,综合起来概述如下.詹明信教授的办公室坐落在杜克大学东校园新英格兰式的建筑群中,紧连大学艺术博物馆.办公室有里外两阃,外间有一个大桌子和10余把椅子,四面是直到天花板的书架,分门别类地挤满了文学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书籍.里间是办公室,书报杂多,墙上还有一两幅中国画.我们对坐在办公室里,秋日和煦的阳光从百叶窗中透进来,把桌上那台老式机械打字机镀上了一层金黄.访谈从詹明信的著作在中国大陆的翻译和出版这个话题开始.

  • 标签: 詹明信 人物访谈 美国 人文学 后现代主义 文学理论
  • 简介:若说中国在某一些方面对法国文化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众所周知,两个国家属于东西截然不同的文明。与西欧和美国不同,中国历来无意渡海远征异国。15世纪,郑和虽下西洋,曾抵达东非海岸,但并非要去教化其他民族。

  • 标签: 中国 法国 文化通汇录 文化交流 耶稣会 传教士
  • 简介:南希·休斯顿,法国女作家,1953年生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后来跟随家庭移居美国波斯顿。她是著名文艺理论家茨维塔·托多洛夫的妻子。目前,她与丈夫及两个孩子居住在巴黎。主要作品有:《向后转》(1994)、《天使之印》(1996)、《道尔斯·阿戈尼亚》(1999)等。法国《读书》杂志刊登了卡特琳娜·阿尔冈对这位女作家的采访

  • 标签: 女作家 洛夫 天使 《读书》杂志 文艺理论家 波斯
  • 简介:让·诺埃尔·庞克拉齐30岁时发表第一部作品。1990年,在他40岁之际,他因所写的第五部书《冬季宿营地》获格迪西斯文学奖。1990年颁发的这一大奖认可了文学反映本世纪末的巨大灾难——爱滋病。这一疾病渗透小说家们的想象,如同肺结核萦绕19世纪作家的想象一样——从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到荣膺诺贝尔奖的托马斯·曼的《魔山》。庞克拉齐的成功促使我们向他探询他称为“紫病”的爱滋病。

  • 标签: 托马斯·曼 拉齐 魔山 格迪 埃尔 一无所能
  • 简介:约瑟夫·奥康纳(JosephO’Connor)1963年出生于都柏林,1989至1996年间,定居伦敦,专门从事报刊和杂志写作。奥康纳的文学禀赋在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牛仔和印第安人》(CorwboysandIndians,1991)中即崭露头角,该小说还入选惠特布莱德图书奖的最终评审名单。在此之后,奥康纳的小说创作成果颇丰,陆续推出一部短篇小说集《真正的信仰者》(TrueBelievers,1991)和长篇小说《亡命之徒》(Desperadoes,1993),《推销员》(TheSalesman,1998)和《大海之星》(StaroftheSea,2002)等。除了小说创作,奥康纳同时也为戏剧和电影撰写剧本,包括1995年的《红玫瑰与汽油》和1997年《天使的哭泣》),并发表了一系列非小说作品:《甜蜜的自由:在美国的爱尔兰文化中行走》(1996);两部喜剧作品:《爱尔兰男性的秘密世界》(1994)和《国内外的爱尔兰男性》(1996)。

  • 标签: 奥康纳 约瑟夫 访谈录 小说创作 短篇小说集 非小说作品
  • 简介:在这次访谈中,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小说家蒂姆·温顿先后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域和文化特点,涉及到西澳的风景(海景)、地方主义、生态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和道教、文学创作的语言倾向等话题。同时,作家还发表了关于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和澳大利亚文学的见解,并对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不同特色进行了探讨。温顿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独特的写作手法,是一位颇具研究价值的澳大利亚小说家。

  • 标签: 蒂姆·温顿 风景 海景 地方主义 文学 生态学
  • 简介:一我妹妹丁宁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1998年春节期间,她告诉我,社里要推出《百年人生丛书》,内容是当代文化名人的回忆。第一种已经问世,是周一良的《毕竟是书生》。这本书我读后感到很有意思。周一良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毕竟是书生》不到十万字,重点叙述自己20世纪70年代进入梁效写作组,打倒“四人帮”后接受审查的尴尬经历。当时除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外,其他当事人尚未直陈其事。周一良的回忆态度比较诚恳,

  • 标签: 《思痛录》 20世纪70年代 再版 文艺出版社 1998年 “四人帮”
  • 简介:一、古代赋总集及选注本我国古代对赋的辑录、整理,始于西汉,刘向父子编著《七略》,其《诗赋略》即著录当时传世的赋篇。南北朝时,已出现不少赋的专集及选注本。此后,辑录赋篇者更代不乏人,至清代而特盛。但历代编辑的赋集,亡佚者居多,今存十不及一。故本文只能择要介绍一些现存并经见的总集或选本。至于历代所编通代或断代的文学总集,如通楚汉魏晋南北朝赋的《文选》、《古文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通梁陈以降至隋唐五代赋

  • 标签: 赋学 赋篇 诗赋略 代不乏人 注本 叙录
  • 简介:<正>我无数次目睹惨遭杀戮痛苦死去的可怜的动物,但我不曾帮助它们,见死不救是人类对它们的基本态度;我无数次目睹在几乎无法生存的恶劣生存环境里艰难挣扎的动物们,心里也生起怜悯之情,但这仅仅是旁观者稍纵即逝的感情,我很少为改善它们的命运做点什么:我无数次得知,许多生灵正在灭绝,一位生态学家告诉我,地球上的生物每小时灭绝75种——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加快,也就是说,每分钟都有一种生命永远消失了,而创造一个物种,却需要亿万年的时间。我们对此却浑然不觉,陶醉于消费文化布置的霓虹里,我们以为享乐的盛筵会天长地久,我们顾不得或懒得问一声:莫非,我们能在生灵的血泪里,在自然的废墟上,建筑起人的永恒天堂?这些年里,我常常为此陷入痛苦和愧疚的情绪之中。但除了写过一些悲天悯物的文字,我并没有为量伤害的大自然和生灵们做过什么,比如:栽植一片树林,澄清一河浊水,制止一次山崩,援助一群迁徙无路的候鸟……今天,我握起无力的笔,写下这些疼痛的文字,是哀悼,也是自责和忏悔。然后,我将走出这苍白的稿纸,走向荒山大野,走向它们的故址,我要用心情去做点什么。先哲曾经教导我们:爱就意味着去做,忏悔就是虔诚地去为赎罪而行动。

  • 标签: 告诉我 就是你 大野 不知道 这个世界 就这样
  • 简介:<正>问:当您为《最后的遗嘱》塑造人物时,您是否从您在当地小酒吧里所遇见的人中获取了灵感?答:不,我不这么认为。书中的人物确是虚构的,但我并不是那样直接地从他们中获得了灵感。我当然不会以我熟悉的人或所遇所见的人作为原型来塑造人物。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会与你在酒吧里所见的人很相像。可我认为我的灵感并非直接来源于那儿。

  • 标签: 斯威夫特 英国小说 福克纳 当代作家 约克大学 塑造人物
  • 简介:集部之外的要籍集部是文体学研究的主要文献来源,但经、史、子著作中也有不少文体学史料,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值得引起重视。《说文》。又名《说文解字》,汉许慎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中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文字本义的字书,收录并解释了不少与文体相关的语词,如祷、议、诫、诰、谚、谜、札、祝、诗、谶、奏、训、册、谕、谟、论、诏、誓、语、说、记、诂、讴、备、谥、诔、诅、谱、碑、史、笺、简、符、牒、帖、吊、券、檄、颂、铭等,数量相当可观。

  • 标签: 文体学研究 叙录 古代 《说文解字》 文献来源 多元视角
  • 简介:章太炎先生以国学为讲题的演讲,也有很多次。重要的几次是:1906年在日本建立“国学振起社”,前后讲学五年余,至武昌起义始停讲。在此期间,讲授了《论语言文字之学》、《论文学》、《论诸子学》、《说文》、《尔雅》、《庄子》、《楚辞》等专题。1913年,在北平人身自由受到袁世凯的限制,于共和党本部主讲经学、史学、

  • 标签: 章太炎 国学 武昌起义 语言文字 《说文》 《尔雅》
  • 简介:<正>1966年,《巴黎评论》请求对约翰·厄普代克进行采访,被厄普代克拒绝,直到第二年,厄普代克才接受了这一要求。接着于1968年《巴黎评论》记者查尔斯·托马斯·塞缪尔对厄普代克进行了采访,其内容如下:

  • 标签: 约翰·厄普代克 小说家 作品 短篇小说 作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