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不管你长大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一定是这样的一段开头:从前有一个人……从前有一个国家……从前有一天……这是我在听故事时最熟悉的一段开场白之一。不同的想象也造就了不同的故事,就这样,我得到了一些与大家分享的故事——音乐国知道吗?在这个星球的某一端,生活着一群超凡的人,他们的国,叫音乐国。他们一生出来,护士就会把他们放在一个独立的小房间里,然后开启床边的一个按钮,整座小房

  • 标签: 就这样 在路上 会唱 入学考试 语言流 李利
  • 简介:我是个爱做梦的孩子,常想着能有《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的奇遇。如果那个九岁的爱丽丝能因为追赶一只揣着怀表的白兔而掉进兔子洞的话,那么十岁的我,有没有可能也遇上一个掉进"兔子洞"的机会,来一场梦的l/4旅行呢?繁星满天的夜晚,微风吹拂着窗边的小树,发出"沙沙"的声响,睡得香甜的我浑然不觉窗边小树的窃窃私语,因为我真的遇上了爱丽丝的"兔子洞"。在梦里,我成了一只风筝,伴着窗边的微风飘

  • 标签: 爱丽丝 小伙伴 飘飘摇摇 线把 本我 上课铃声
  • 简介:诗歌表达的情感应为艺术情感,这种情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情感,是人类经验综合、集中、澄清后产生的新东西;诗人必须牺牲表达个人情感的强烈愿望,以成全艺术情感。这就是艾略特的艺术情感论,它是现代诗学的基础。

  • 标签: 艾略特“艺术情感”论 浪漫主义 后现代主义
  • 简介:以往对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研究。主要通过比较他在三段不同时期对印度的写作,分析作家对印度感情、身份认同以及叙述方式的变化,却少有研究者注意奈保尔三部作品与他追求“真实”的关系。本文将重点从传达“真实”的视角,来研究他三次印度写作在体裁选择上,以及在叙事上从“讲述”到“展示”变化的心路历程、对“真实”印度的思考,为研究“印度三部曲”开辟新的思路。

  • 标签: 旅行写作 奈保尔 “真实” “讲述” “展示” “印度三部曲”
  • 简介:奈保尔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接受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在翻译领域,奈保尔作品译介的选择性受到了作家宗教观念和历史政治观念的影响。在研究领域,国内学界回避了对奈保尔政治立场的探索,而专注于研究奈保尔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同时又将奢保尔置入中国语境,进行比较研究。在对奈保尔的接受上,国内作家和普通读者倾向于将奈保尔塑造成文学大师和风流才子,而学界则更青睐奈保尔的文化流散者身份?,

  • 标签: 奈保尔 译介 接受特征
  • 简介:“非个人化”是艾略特诗学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张标签。然而艾略从1930年代开始,逐步放弃了重传统、轻个人的“非个人化”诗学主张,正面肯定与强调了作家个体、个性因素对于传统的丰富发展作用。在这一“个人化”诗学转向中,艾略特抛弃了传统观当中的先验性、抽象性和绝对性,并沿此思路,积极地反思文学观念中的先验性因素,不再以规定性的、总结性的范式来界说文学现象,而更多地从发生学的角度展开诗学思考。这一切共同形成了艾略特中后期诗学思想中的解构特质。

  • 标签: T.S.艾略特 诗学 个人化 解构
  • 简介:《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是一本从后现代文化理论视角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属性的学术汇编。共包括8篇文章,从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解构主义名作《话语的秩序》、尼南贾纳(rrejaswini·Niranjana)的《为翻译定位》到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的《翻译的政治》和韦努蒂(Lawrence·Venuti)的《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等。正如孙歌在前言中所说,在开篇之作里,福柯以浓缩的方式提出了他在其它几部著作里提出的基本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翻译的政治,但他对于“话语秩序”与“话语霸权”的理论分析,尤其是对“主体性断裂”的论述却引导出一个进入翻译政治的基本途径。

  • 标签: 翻译理论 翻译政治 韦努蒂 语言 话语秩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