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流变的轨迹当中,1958年的民歌运动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历史事件.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长期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作为群众性的、跃进的文艺运动,1958年的民歌创作与政治结盟,背离了文学启蒙的历史使命,导致了文学的迷失,因而应当否定.

  • 标签: 文学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艺运动 迷失 民歌创作 背离
  • 简介:当全球万目睽睽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上海一位年轻副教授在去年最后一期和今年第一期的一家大型文学期刊中连续发表了为20世纪中国文学而写的两篇“悼词”。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荒芜的世纪里”;“20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缺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交替 文艺理论 文学期刊 经典 精神
  • 简介:在90年代逼近尾声之际,文坛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评说议论也日益增多。这体现出90年代文学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表现了人们急切地想对刚刚逝去的那段五彩斑斓而又扑朔迷离的历史寻求解释的强烈冲动。然而,对90年代文学的评说,由于其立场、视角、价值观念与情怀的不同,众多批评者存在着极大的歧异;依据不同的叙述话语他们所描述出来的文学图景也常常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我从与80年代文学对比的角度切入,谈一点对90年代文学的看法。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80年代文学(尤其是前期与中期)沾染着浓烈的社会伦理教化色彩。尽管70年代末期肇始的思想解放运动给文

  • 标签: 90年代文学 文学创作 文学模式 价值观念 超越性 艺术手法
  • 简介:不同时代学者研究春秋学,主题、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受宋代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宋代春秋学研究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印痕。尊王攘夷、正名分、寓褒贬等传统内容被宋儒重新阐释并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他们经世致用精神的载体。

  • 标签: 宋代 春秋学 经世致用 尊王 攘夷
  • 简介:<正>象征形象的创造,是为了能够传达出某种象征寓意服务的.这决定了象征形象的本身,要具备透射这种象征寓意的功能.不过,象征形象之所以区别于典型形象的,是其传达寓意的方法是暗示和隐指的,不能也不应该直接体现出它的寓意.这构成了象征形象创造的特有本质与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有意地保持象征形象的暗示性,乃至难解性,成了象征创造的自觉追求.马拉美肯定象征的晦涩与神秘,把象征形象看作“难解之谜”,就把象征创造不求全面展览其寓意的特点揭示出来了.受法国象征诗派影响甚深的中国现代诗人王独清,也有类似的看法.他甚至认为:“不但诗是最忌说明,诗人也是最忌求人了解!求人了解的诗人,只是一种迎合妇孺的卖唱者,不能算是纯粹的诗人!”崛起于

  • 标签: 象征形象 象征性 重复意象 主导意象 小作品 象征寓意
  • 简介:<正>王朔的小说写得很平淡,很微观.一字一句,顺手拈来,仿佛缺乏激情洋溢,缺乏意蕴深沉,缺乏渴求渲染,一切都在笔下从从容容、自生自灭地发生着、经历着、消失着,生活如此,人如此,世界宇宙亦都如此.然而,细细品味,在那出奇沉静的字里行间却流露着一种异乎寻常的超然情调.这情调似乎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亦非是不思男女之欲,更非是达到冥冥之界的顿悟.或许可以说,王朔小说的超然不是清静无为的道,不是坐忘虚化的禅,而是颇具现代意识的“玩”.

  • 标签: 王朔小说 远点 市井文化 痞子形象 语言异化 “痞子”
  • 简介:白先勇是台港及华文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特殊视角和对不同文化的吸纳与创新,形成了白先勇独特的文艺价值思想,即文学的价值在于表现人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情感教育"的功能。

  • 标签: 白先勇 非功利主义 价值观
  • 简介: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汉语篇衔接方式也存在差异,在翻译时应做些调整。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框架,以《围城》汉英对照本为语料,对比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探讨适当的转换衔接差异的翻译方法,使翻译符合译文表达习惯,同时再现原文语言文化内涵。

  • 标签: 思维方式 形合 意合 语篇衔接 翻译
  • 简介:80年代至今还在不断地被学者们所叙说,不是出于怀旧的温暖,而是学术研究的前行要求必须对近处的历史做出认真的梳理,使得历史的各种可能性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为未来启示路向。19岁就开始直接从德文翻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北大学者张旭东,在其个人文集《批评的踪迹》一书中“重返80年代”,还原特殊的历史境遇,重新审视当时中国思想界内部的对话关系和对“西学”的创造性引入,再加上他在书中对90年代以至当下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整体脉络的把握,从而勾勒出了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这不仅显示出一个年轻学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化解能力,还展示了其在面向全球化的同时是如何智慧而深沉地坚守着民族的历史记忆的。

  • 标签: 80年代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文化研究 批评 历史意识 当代中国
  • 简介:1957年岁末,方纪写毕《来访者》。小说讲述了青年知识者康敏夫因无力承受与一位女艺人情感的聚合离散遂自虐自戕的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篇后来发表于《收获》杂志上的小说都是“十七年文学’中的一个异数:倘若将彼时创作的情感基调比拟为明朗阳光普照,那么《来访者》则酷似徘徊于明暗之间的一个幽魂。彼时主流题材在“工农兵”的一统领地里高歌猛进、乐不思出,《来访者》却遁人了“右派”题材的无底洞;

  • 标签: 来访者 方纪 零余者 情感基调 十七年文学 《收获》
  • 简介:我是认定一个热情奔放的诗人的形象同壮国交往的,他的《望月的狐》,《庞壮国诗选》我都精心地读过,还专门为他的《雪原安魂曲》一诗写过一篇评论,认定那是“一曲死亡爱情的悲壮挽歌”。1998年10月,一天我到他的家里去,他竟然送给一本他的散

  • 标签: 心路历程 诗选 挽歌 诗人 真实 情感
  • 简介:家族与乡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潜文化景观透视何向阳从来,家族情结都是作为一种文化复合体,补偿或平衡着文明象征同时也是文明遗失物的文学,随着工业社会的加速度推进,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更加凸显。正仿佛是我们在前行同时不得不弃掉包袱而在弃掉时又不能不为这历...

  • 标签: 家族小说 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文化景观 《白鹿原》 家族主题
  • 简介:“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已逐渐成为共识。但迄今为止,新世纪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90年代文学在各个维度上的延伸。这样的认定并非是对新世纪的文学发展作出消极的判断。它只是一方面指出,从自然时间来衡量,新世纪刚刚迈进门槛;另一方面也寓意,新世纪的文学在各种向度上对90年代文学的接力过程中,不时会进发出新的火花,不时会激荡起新的浪花,会酝酿新质,寻求突变。然而,既然是一种继承性的发展,那么它必然也是正负面的同时呈现。新世纪方兴未艾,来日方长,

  • 标签: 文学现象 《秦腔》 90年代文学 弱化 体性 新世纪文学
  • 简介:没有女人不需要-面镜子.在玻璃和水晶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是用铜镜的.沈从文在《古人的文化》中说:青铜遗物中,已经发现镜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可见,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照镜子了.对着镜子梳妆整仪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个环节,关乎礼仪尊严.

  • 标签: 日常生活 镜子 沈从文 古人 仪容 尊严
  • 简介:<正>侯金同志一生不苟言笑,相识15年,我只见他笑过一次。1956年,我在鼓楼东大街文学讲习所第四期学习,第一节课便是听侯金讲授果戈里的《死魂灵》。他讲得十分透辟、严谨,丝丝入扣,鞭辟入里,表情也十分严肃,在高度近视眼镜后面,双眉紧蹙,眉宇间几道深深的竖纹,说明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我的印象,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者,一个学者型的领导干部。(那次讲稿如果整理出来,便是一篇精彩的论文)1964年,去山东曲阜参加四清,在“万人四清工作团”中,侯金是一个公社管理区的工作队长;我则在下属一个村做工作队员。经过扎根串连,群众揭发,按照万人工作团团部的指示,几乎所有村子的大队、小队干部都被打成“四不清干部”。有一个村的会计想不通,竟在深夜用斧子将自己劈死。“二十三条”下达后,形势有了扭转,所有的村干部又都官复原职,真正贪污的也不作退赔。回到北京后,金同志曾分析那次曲阜四清,认为是前期

  • 标签: 二十三条 领导干部 学者型 高度近视 扎根串连 四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绘画透视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而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术中,绘画透视学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从更加立体、形象的角度将绘画中的二维图像变为三维的呈现模式,并从不同角度呈现不一样的世界,从而使作品更加逼真、形象,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促进了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

  • 标签: 透视学 绘画透视学 现代 后现代主义
  • 简介: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斯皮瓦克所界定的对“伦理特异性”做出回应和负责任的后殖民翻译诗学:后殖民翻译应履行的文化批判与政治介入功能:呈现第三世界属下阶层、属下女性被遮蔽的他者性;应承担的正义的伦理责任:对多重差异性的第三世界属下他者文本的爱与爱欲;应采取的思维方式或认识论立场:一种“策略上的本质主义”;以及应实行的操作策略与技术:屈服于第三世界原文语言修辞性的直译法。

  • 标签: 斯皮瓦克 属下阶层 伦理特异性 爱欲 策略上的本质主义.
  • 简介:夜色里繁华的长安,那姿容倾国的女子抱着一面残,泪眼朦胧地看着眼前的长衫男子。长衫男子强忍一心凄凉,扶她起来,说了一个字,好。她思绪万千,看着男子在灯火中推门离开,身影孤寂。她垂眼看向那面重圆的破,心绪早已飞到了那尚无战乱的江南之地……三月的江南,春意在这水乡之中慢慢氤氲,似乎全然不受北方的战乱纷飞之扰。

  • 标签: 男子 江南 战乱
  • 简介:《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等非虚构文学首次全方位披露底层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精神诉求。“蚁族”构成一代人与一个时代的镜像——折射出“80后”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的特定经历、形象表征和思想状态,他们切身经历着社会结构的失衡与贫富阶层的分化,对各种现实矛盾与困境有着直接而敏锐的感触,因此也最深刻地体验着这个时代共有的焦虑与期盼。“蚁族”的文学纪实重构当代文学的时代精神和现实关怀意义,由此确立了新的探讨空间和价值维度。

  • 标签: 蚁族 “80后” 非虚构 社会转型 时代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