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明尼苏达大学说,她是我们的第一位中国"杰出校友"2004年8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了这样一件事,为外国留学生及访问学者,设立了一个"杰出校友奖"。25年,其间慕名到此求学的人,闪现着各种肤色,一茬接着一茬。如果将这些人按国籍排成队伍,不亚于奥林匹克的入场式。而通常,最能经得住考验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占据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不算敷衍。最终,明大的中国"杰出校友"的称号落到了她的身上。她是吴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小儿神经学专家。

  • 标签: 希如 杰出校友 明尼苏达大学 外国留学生 小儿神经 田何
  • 简介:司马的“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一大公案,从唐代孔颖达对孔子“删《诗》”与否提出质疑后,争论至今不绝。本文不直接分析孔子是否“删《诗》”,而是论述司马“孔子删《诗》”这一说法的形成过程,特别论述了孔子逐渐被“王”化的这一过程与司马之“孔子删《诗》”说形成的关系。

  • 标签: 《诗》 司马迁 “王” 孔子 《诗经》 孔颖达
  • 简介: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局限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功能,从而背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并非具有永远给定的特性,也不会“永恒”。新媒介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通过改变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构成新的文学样式。米勒正是在此地方误读了文学,同时也让人们误读了米勒。

  • 标签: 希利斯·米勒 文学性 终结与永恒 图象增殖
  • 简介:南北朝后期,南、北对峙因北魏的分裂又演变成东、西魏和梁的三方抗衡,相对于魏、蜀、吴三国而言,南北朝后期出现的这种南、北三方对立又被称为后三国鼎立1。在后三国鼎立过程中,侯景之乱的发生又使之出现一个改变,即由原来东、西魏和梁的对立最后演变成了北齐、西魏(北周)和陈的对立。在这种变化和转型过程中,不仅南北政局发生了改变,南北社会政权内部结构也随之有不少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时期许多南方士人被迫北,由此在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下各自形成一个北南方士人群体。面对这些北南方士人,北朝政权尽管有东、西之别,也有某些具体处置措施的不同,

  • 标签: 南北朝 三国时期 态度 政府 士人群体 三国鼎立
  • 简介:近年,国内学界探讨解构主义的成果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而未深入探讨它的批评实践活动和批评成果,因而对解构主义批评的阐发还不够深入透彻。鉴于此,本文转换视角,从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项代表性成果即利斯·米勒的《小说和重复》以及其中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读入手对解构主义批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小说和重复》中的关键词“重复”阐述了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路方法及其洞见和盲区,接着介绍了米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构主义解读,阐述了它的显著成就和严重缺陷,最后引入了一种解解构主义批评的解读,借之批评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 标签: 重复 异质性《德伯家的苔丝》 话语模式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李渔的人格心理嬗变与其小说戏剧、创作之关系,认为其小说、戏剧作品思想境界与艺术格局之形成,根源于他一生中最为本质的人格心理变迁:从“愤世”走向“谐俗”。李渔这种人格心理蜕变,最终导致其文心的转,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所从事的小说、戏剧创作,并不是纯粹写作,而是出于现实与世俗目的考虑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极大地阻碍了李渔社会批判精神的发挥与艺术创新才能的拓展,造成其小说、戏剧作品片面推崇文学创作上的娱乐主义。李渔由此错过了可能使他成为第一流小说、戏剧家的历史契机。

  • 标签: 人格 文心 艺术偏向
  • 简介:《白鹿原》中涉及到了1949年以前我国乡村社会中的家族文化现象,《秦腔》中涉及到了当代村落家族文化现象。把二者进行比照分析,可以看出村落家族文化在20世纪中国所经历的嬗演变。即基本完成了由"乡约族规"时代向法理体制时代的转变。

  • 标签: 《白鹿原》 《秦腔》 村落家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