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年前如果说汪曾祺是大师,或许还有人会露出迟疑的眼神。今天,我们在谈论汪曾祺大师时,已经非常自然。汪曾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值,很多作家生前显赫,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被人遗忘。对汪曾祺的评价始终在变化,汪曾祺在20世纪的文学评价谱系中,是40年的文学新人,80年的优秀作家,90年的大腕级作家。21世纪,对作品的评价方式从“社会影响”逐渐转向“作品本身”,人们终于承认汪曾祺20世纪的文学大师。

  • 标签: 文学大师 汪曾祺 文学评价 20世纪 40年代 80年代
  • 简介:我作为名60年的青年学生、90年的教育工作者谈谈自己读巍魏同志著作的感受。

  • 标签: 巍魏 中国 文学 作家 青年
  • 简介:在大大小小的各种作家作品研讨会上,经常听到的句话是,“这可能不是某某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作家的问题”,批评家多因顾及各种因素对作家报以同情之理解,而以代际区分和命名作家已成为批评界持续反对却也持续使用的共识,于是,“作家的问题”成为最简单也最“学术正确”的批评话语。那么,

  • 标签: 名作家 作品研讨会 批评话语 批评家
  • 简介:龙脑香已燃尽,装饰华丽的屋子还缭绕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年纪尚小的容若端坐在黄梨木椅上,眼睛却看向了屋外。马蹄藩在青石板路上叩响了跫音,由远及近,最后停在了明珠府前,由侍女从马车里扶下的小姐踩着莲步走进了明珠府。少女额上漫出了薄薄层香汗,俯身向明珠、罗氏和容若行礼。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德国流行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当时的青年人尤其密切相关。本文针对德国20世纪后半叶流行文学的特点,尝试对这历史时期的几代青年人进行解读,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德国流行文学与青年人的关联。引言德国流行文学从20世纪60年萌芽,70、80年蓬勃,到90年变身为“新流行文学”,其离经叛道的文风和日常化的叙述方式,都使其在德国文学史上独树帜。

  • 标签: 流行文学 德国 青年一代 20世纪 青年人 60年代
  • 简介: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书的出版,J·D·塞林格立刻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引起轰动,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处处可见身着风衣,倒戴鸭舌帽,开口"他妈的",闭口"混帐"的人,甚至在小说出版后的十余年,只要跟美国学生谈起当代文学,他们都会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在小说界,前有海勒,后有克鲁亚克,而塞林格可以说是仅仅凭借部《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文坛这锁链上构筑了不可缺少的环.

  • 标签: 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王朔 反叛 海勒 文学界
  • 简介:、十年拿到张悦然《茧》的试读本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件事,这本小说,断断续续,好像写了快十年了吧。2007年我第次在湘西凤凰认识张悦然,她就跟我提到正在写部长篇,名字就叫《茧》,当时还发了章开头给我看,我们就这个开头还热烈地讨论了番。转眼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虽然还待在校园里,却再也不是那个仅仅生活在知识幻觉中的少年了。

  • 标签: 《茧》 张悦然 80后 幽灵 历史 2007年
  • 简介:《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等非虚构文学首次全方位披露底层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精神诉求。“蚁族”构成人与个时代的镜像——折射出“80后”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背景下的特定经历、形象表征和思想状态,他们切身经历着社会结构的失衡与贫富阶层的分化,对各种现实矛盾与困境有着直接而敏锐的感触,因此也最深刻地体验着这个时代共有的焦虑与期盼。“蚁族”的文学纪实重构当代文学的时代精神和现实关怀意义,由此确立了新的探讨空间和价值维度。

  • 标签: 蚁族 “80后” 非虚构 社会转型 时代镜像
  • 简介:  1韩小是个恶俗的丫头,从小便是.  五岁的时候她就知道臭美,拿妈妈的胭脂把自己的脸蛋抹得像猴子屁股,还处处留情,见到漂亮的小男生,就骄傲地瞥人家眼.这眼的魅力,不是谁都能抵挡住的.用韩小的话说,我就是这样被牢牢粘了去做她的跟屁虫.但她却拒绝承认我是个漂亮的家伙,她自认为是班里最好看的女生,至于男生呢,她则不屑顾,说:我还没看见个值得我看第二眼的小帅哥呢!……

  • 标签: 一起反悔 反悔好不好
  • 简介:<正>人物创造是小说艺术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历来的小说家、评论家都对这问题做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探讨。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就说过:“我相信所有的小说都得与人物打交道,都要去表现人性——小说的形式之所以发展到如此笨重、累赘而缺乏戏剧性,如此丰富、灵活而充满生命力的地步,正是为了表现人物,而不是为了说教,讴歌式颂扬不列颠帝国。”我这篇论文的写作力图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从小说中的人物理论角度切入,来分析、研究中国20年小说理论。为我们探索20年小说创作的精神结构找到条理论途径。同时,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研究过程,也是次对自我灵魂的理解、反省的理性批判的过程。20年小说理论的建构是认同于现代启蒙主义思想的。从理论内涵上看,小说艺术开始做为种独立的审美样式采加以探

  • 标签: 20年代小说 《小说月报》 郁达夫 小说理论 人物创造 理论研究
  • 简介:芥川奖得主吉田修的长篇力作《恶人》,围绕着起保险公司女职员被杀事件,描写了在"格差"社会中挣扎求存的众生相。作者通过对四个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同遭遇的刻画,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揭示了浮华社会背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冷漠。

  • 标签: 吉田修一 《恶人》 人物形象 “格差”社会 人际关系
  • 简介:两年前的5月12日,本刊主编程熙同志因手术意外,丢下他未竟之事业,匆匆离开了我们.程熙同志的骨灰现安放在福田公墓.

  • 标签: 《缅怀代熙》 中国 当代 散文 闻礼萍
  • 简介:考察纷繁复杂的20世纪90年的汉语诗坛,我们不难其尴尬语境中读到汉语诗歌写作的粗粝的精神本质:激进的美学锋芒正在日益地钝化,玩弄语言的拼贴游戏,精神空间被肉体欲望的碎片填充,与无聊、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达成和解。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诗歌写作 王家新 精神本质 精神空间 日常生活
  • 简介:在90年逼近尾声之际,文坛对90年文学创作的评说议论也日益增多。这体现出90年文学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表现了人们急切地想对刚刚逝去的那段五彩斑斓而又扑朔迷离的历史寻求解释的强烈冲动。然而,对90年文学的评说,由于其立场、视角、价值观念与情怀的不同,众多批评者存在着极大的歧异;依据不同的叙述话语他们所描述出来的文学图景也常常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我从与80年文学对比的角度切入,谈点对90年文学的看法。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80年文学(尤其是前期与中期)沾染着浓烈的社会伦理教化色彩。尽管70年末期肇始的思想解放运动给文

  • 标签: 90年代文学 文学创作 文学模式 价值观念 超越性 艺术手法
  • 简介:改革便是改变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从改革的目的便可看出,时间的"新"、"旧"具有意识形态性。经济的发展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个重要标志,便是时间的"异质性"(与旧的、传统的时间相比)与"快速高效性":"现代性是种关于时间的文化,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哲学是这种时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切事物都泛出不可思议的时间色彩"(2)。

  • 标签: 时间文化 改革小说 意识形态研究 80年代 政治 适应经济
  • 简介:与冯亦先生商榷金隄文学作品的韵味,犹如人的风格气质,对于作品是否为人喜爱起着种左右乾坤的作用。现在有人愿意将拙译与另译本对比,讨论其中的韵味,这是件大好事。但是讨论需要园地,天津的《文学自由谈》愿意提供角宝贵的篇幅,使人真有自由舒畅之感。拙...

  • 标签: 哑剧演员 《尤利西斯》 耶稣会 翻译原则 乔伊斯 译文
  • 简介:20世纪90年,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与华文文学因缘际会.推进了新生文学的整体性崛起与快速发展。效忠与待遇的不对等、“我被我自己的国家排斥”的无限失望纠缠在起,使得新生文学“抵抗”得生动而深刻。在华文报纸提供与策划的“舞台”上,新生作家用汉语文字演绎着心灵的悲欢,用坚实的身影“舞蹈”出“告别”后的抵抗。这种执意反抗与无奈妥协的复调主题.艰辛与悲情兼具的文学“表演”风格。不仅呈现在当时的新生文学之中,更呈现在过去与当时的“老生”文学之中.而且,还会出现在将来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之中。

  • 标签: 1990年代 马华报纸 新生代文学
  • 简介:我喜欢用“年轮”来比喻“”。时间这个无形的匆匆过客,日复日年复年地在树的横断面上留下圈的年轮,若干圈年轮共时态地呈现在同个平面上,与树的纵剖面即各个年轮的历时性纵横交错成棵树的主干。年轮是时间在树干上留下的痕迹,便是岁月在女人生命的流程下雕刻出来的直观的刻度。女人对无形的难于把捉的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它习惯于通过、通过个人家庭角色的转换、递进来认知,所谓“儿孙催人老”等等。女人记忆中难忘的“生命故事”常常是和“”紧紧联系在起的。  “”是女人的生命之镜和岁月之钅监。她们从这里看到了什么呢?  、岁月如圆《岁月如圆》(周小娅)从幅标题为“你和你的影子”

  • 标签: 文学评论 1990-1999年 女性散文 代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