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王逢振同志利用他访美(1986年9月—1987年6月)之便,走访了一些活跃在西方文坛上的当代著名文论家、评批家,如希·米勒、弗·詹姆逊、斯·费什、爱·赛义德、莫·克里格、沃·伊瑟、海·怀特等等.刚刚问世的《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一书,就是他此次西行获得的学术果实之一.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透过作者与被访问者的对谈,给我们带来了西方文论的一些新信息,因而增加了我们对大洋彼岸文学批评理论现状的了解.弗·詹姆逊和他的“第三世界文化”1988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和四川大学几个单位在成都召开了首届西方马克思主义

  • 标签: 西方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 詹姆逊 西方文论 第三世界文化 新信息
  • 简介:对2003年文学的不同评价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和上海社科院联合组织了一次对2003年文学的回顾和研讨.由于评价文学的视角和立场的差异,人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的认为文学越来越无离于现实,有的则认为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化市场 大众文化 数字技术
  • 简介: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学术生长点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一些学者也以此建构起比较完整的重读思路。程光炜、李洁非在这方面相继完成了系列性的学术论文,引起人们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动态 学术论文 重读 程光炜 李洁非
  •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生命形态 中年人 成长过程 文学发展
  • 简介:理论的沙场豆官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理论能够是面面俱到的,尽管它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因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其侧重点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量不同理论派别的应运而生,并且长时间以来,各种理论派别之间又相互争吵,相互攻讦,相互不服气,从而又形成了文学...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 文学史 读者接受 《红楼梦》
  • 简介:2016年暑假.对青年学者李洪华来说。显然是灿烂而愉快的日子。“结束在杜克大学既漫长又短暂、既新奇又单调的访学生活”,“听着窗外盛夏肆意的蝉声”,把“在杜克整理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连同基本打烊的(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小说研究》”装入行囊,满怀“一年来的访学也算差强人意了”的欣喜,以及与家人“自驾纵横美利坚,耳濡目染异国风情,徜徉美丽的杜克校园,聆听后现代主义大师和导师的精彩授课”之类的“难忘的记忆”,即将离开美国返回久违的家国,正所谓“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 标签: 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 青年学者 杜克大学 小说研究
  • 简介:伴随当代思想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言说方式的变革或转型,现代性理论范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后理论”或“理论之后”等议题成为学术反思的前沿热点问题。从批判理论的视域看,“后理论”应该是一种具有解构批判精神的后现代性理论范式。“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重构,不仅仅是当代文化急剧变化的一种回应,它更是一种批判性的质疑。因此,现实关切和批判向度成为当代文学理论重构所亟待解决的文化政治议题。

  • 标签: 后理论 后现代性 后形而上学 文学理论重构
  • 简介:当前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正面临着重重困境,困境之一便是作为"问题式"的"理论之后"的发生。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伊格尔顿的相关论述为考察中心,通过对其思想脉络的清理与问题意识的把握来探明文化理论真正的限度所在及其超克的可能。本文认为伊格尔顿视域中文化理论的限度实际上包括了文化理论自身的限度与后现代主义的限度两个维度,伊格尔顿对二者的批判是合二为一的,不能分开来看。"理论之后"的超克则在于要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重返宏大叙事/马克思主义以及要为文化理论寻找到它的伦理学基础。

  • 标签: 文化理论 理论之后/后理论 伊格尔顿
  • 简介: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自有殖民行为,就有对于殖民主义的批评,人类反殖思想历史悠久。”2014年6月,赵稀方教授主编的“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内部:阶级、民族和文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后殖民文学 疆域 历史由来 理论与实践
  • 简介:凌河研究现代文学,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她一直是很刻苦的。刻苦的努力,使她积累了丰厚的现代文学知识,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表现出当代年轻学者对历史纵深的勇敢审视和深沉思索。她大胆探索,敢于在前辈学者没有或较少涉足的领域中,开拓自己的研究道路。她的一部30多万字的专著《中国现代派文学引论》,就鲜明地体现出她的理论风采。

  • 标签: 现代文学 现代派文学 前辈学者 梅雨之夕 研究成果 艺术分析
  • 简介:<正>文学运动卷和文学理论卷,以两卷共一编的编撰形式,作为《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的首编,连同其他七个兄弟编:小说编、报告文学编、散文杂文编、诗歌编、戏剧编、民间文学编、外国人士作品编,合在一起,构成并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解放区文学的基本内容和总体风貌.

  • 标签: 文学运动 中国解放区文学 文艺运动 《讲话》 文学理论 作家
  • 简介:第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个时候,我在收音机中听到了关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电影《不屈不挠》的一些评论。有评论说:"伊斯特伍德用这样一部精彩的小成本电影解构了他在《肮脏的哈里》中留给人们的印象。"很有可能,那不是"解构"一词首次出现在对于流行文化不经意的描述之中,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第一次碰到这个词。记得当时

  • 标签: 法国理论 理论美国
  • 简介:“法国理论”作为过去半个世纪里后现代话语的代表,它是“美国化”的产物。其是耶非耶的战火从法国烧向美国,然后又烧回法国,应是意料中事。弗朗索瓦·库塞的《法国理论: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公司怎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所勾勒的“法国理论”新大陆旅行踪迹,因此值得重视。库塞以1997年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的《知识欺诈》为“法国理论”美国接受的转折点,可以见出科学与人文的纠葛始终是余波未消。但无论考究196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讨会,以及媒体在传播“法国理论”过程中的不朽功绩,甚或通过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碰撞,深入探究“法国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均可见出“法国理论”在美国何以必走学院路线。

  • 标签: 知识欺诈 霍普金斯会议 罗特林奇 马克思的幽灵
  • 简介:<正>英国的艾略特,作为新批评派而轰动西方文坛,在今天仍有影响。伍蠡甫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若干流派》(《文艺报》85年3期)一文中,指出他的理论主要有三点:“非人格化”“客观对应物”和“有机形式主义”。文章指出:首先,诗的问题乃形式表现或媒介运动的问题,而非形式、媒介所服务的内容问题,其关键在于必须首先排除与内容密切关联的作家人格、作家个性、方能突出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决定性。其次,关于形式表现的途径,艾略特作如下论述:“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感情的唯一途径,就是探寻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系列的物、一种情景、一连串的事件,都应作为那特殊感情的程式;由于这些外在事物必然以感觉经验为终点而宣告结束,所以它们一经提出,感情立刻被唤起了。”艾略特以艺术形式为前提,在客观世界中找寻“对应物”,从而通过“状物”达到“写情”。但

  • 标签: 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新批评派 形式表现 非人格化 英国
  • 简介:<正>一、“性格”论的理论意义概观“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这段话大概是最受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的人们所重视的内容之一。因为这段话表明,在中外文艺理论史上,金圣叹可能是最早明确地把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放到了小说审美特性的中心地位的。这比黑格尔的那句名言,“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的提出要早近两百年。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能够比其他文学体裁更具体、完整地描写生活事件,这是它的重要特点。然而社会生活.归根到底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借助于情节、事件来塑造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这是小说不

  • 标签: 金圣叹 人物形象 个人性格 人物性格理论 水浒传 小说人物
  • 简介:<正>现在,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在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并对文艺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诚然,文艺是一定社会的文艺,它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因而,文艺体制也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市场也要考虑价值规律.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有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还要有计划的宏观调节机制;而社会主义的文艺体制和文化市场,更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必须遵循文艺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特殊规律,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 标签: 文艺体制改革 文化市场 理论思考 文艺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和分配
  • 简介:近来有关文学理论发展取向的争论,在一定范围内不无道理地聚焦在是要“文学研究”还是要“文化研究”这一非此即彼的选择上.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另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这就是文学理论的存在方式本身的转变,即文学理论内部理论方式与批评方式之间的新型关系的生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正视当前理论与批评的互渗关系及批评理论的兴盛。

  • 标签: 文学理论 批评理论 诗学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忽略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不少文学批评家寄生于当代历史碎片中,拒绝从理论上把握整个历史运动,完全丧失了理论感,以至于出现一些文学批评家所概括的现象即“无论是好评,还是酷评,都是不科学的”。但是,有的文学批评家却认为匡正这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时弊,解决这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乱象,“恐怕还是要靠文学批评学。”这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文学批评之所以是不科学的,并不是因为一些文学批评家缺少严格的文学批评学训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理论感。因而,增强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发展科学的文学批评的当务之急。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自觉 文学批评家 文学批评学 当代历史 历史运动
  • 简介:萨伊德在《东方学》中从殖民历史的角度反思西方现代知识和文化体制的构成,认为现代西方的主体身份是在把殖民地东方作为“他者”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对于萨伊德及其后继者而言、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知识重构的批评方法、并以此将西方文化优越性的形成进行历史化还原.后殖民研究的种种成果不仅重写了传统西方学科的构造历史,同时也启发了许多批评家通过否定西方的文化霸权来探索东方文化的主体性.本文认为,在对东方的主体性(包括不同于西方意义的现代性经验)进行任何有意义的重估之前,必须首先超越后殖民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系统的知识框架、摆脱“影响-接受”的单向东西文化交流模式.本文最后引用陈思和、刘禾及几位日本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成果,以表明重塑中西文化关系的几种可能性.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他者 文化关系 萨伊德 东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