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迄今为止主要是依靠口语语言、印刷及目前流行的电子传播等。先秦两汉时的文学先以口头语言在民间传播,后以手抄本流传。唐宋印刷术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文学也不再为贵族阶层的特权。中国文学史上,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及明清小说等各个时代的文学成果令人叹赏,赋诗撰文甚至会被加官进爵。“五四”运动后,诗歌上千年的文学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小说,小说尚未完全被发挥的今天,图象却成了人们接受外部信息及文学审美的重要途径。2001年,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学会 明清小说 口语语言 电子传播 民间传播
  • 简介:"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出非止一日,但研究成果寥寥,始终不能取得突破,原因就在于其伪命题本质。本文立足于揭示这一本质,证明中西文论融合的无限可能性,并以此否定"转换论"存在之必要。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西方文论 转换 融合
  • 简介:自:在“新时期十年文学”之接近尾声之时,“新潮文学”热热闹闹地喧嚣了一阵,现在趋于终结了。这个新潮充满了一个颓废物的绝大部分特征:柔软、精美、苍白、空无和困窘到了病态的程度,这是1949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变,对它进行回忆是一件充满愉悦的事情。这就象回忆一场小资产阶级的家庭戏剧。“新潮文学”是这场戏剧的终结,它要宣告一个更有力的时代的诞生。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用宁静的心情来描述它的正在消逝的面貌。

  • 标签: 格非 苏童 孙甘露 叶兆言 空无 刘恒
  • 简介: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经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场遍及全球的争论,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但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的现实。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菜辛,这位88岁高龄的英国女作家,代表了20世纪最后的文学精神。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曾在20世纪中叶成为女权主义文学的激进代表,但其近15年来的作品,却遭到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完全不具备原创的能力。耐人寻味的是,在所有诺贝尔奖项中,只有文学奖面临着二流化的指责,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就是文学自身的全球性衰退。这种现状,验证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批评家关于“文学衰竭”的预言。

  • 标签: 文学所 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耶鲁大学 女权主义文学 20世纪中叶 文学终结
  • 简介:200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10周年,中国电影问世100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广大电影工作者和电影爱好者合掌欢庆的时刻.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恐怖”命题:电影艺术“即将走向终结”。他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电影艺术带来新的美学效果的同时,也悄然给传统的电影艺术以致命的一击,传统电影逐渐丧失了其作为电影的本质,在以数

  • 标签: 后电影时代 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 艺术样式 数字化
  • 简介:“理论”与“实践”的古典模式(理论的优先性)在现代发生了颠倒,“实践”逐渐压倒“理论”成为决定性的建构力量,被塑造为优先、压倒性的主题。古典模式到现代模式的“突转”发生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朱光潜建议将其翻译为“关键在于改变世界”,[1]顺着这条“实践之路”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将理论实践化的方向上重新思考了文学问题,

  • 标签: 文学实践 “终结” 阿尔都塞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主义者 古典模式
  • 简介:作为自五四以来便相承的一脉主流,文学对乡土的叙事一直为作家们所关注。不可否认,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乡土叙事的热衷,是和乡土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或城市文明的弊端问题紧紧缠绕着的。有关现代性的双重焦虑成为了中国传统乡土叙事的内在驱动力。其实,传统乡土叙事的开展,还和知识分子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隐蔽的功利因素相关。

  • 标签: 乡土叙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传统 内在驱动力 城市文明 转型问题
  • 简介:“唯洋是从”必须祛除2014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 标签: 历史终结 “去中国化” 思维 西化 北京师范大学 中华民族文化
  • 简介:朱国华教授《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一书的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是值得关注的事情。这是一本有关文学终结的书,更明白地说,这是一本宣扬“文学终结论”的书,它是要用一本书的规模论证文学的时代已然终结。这毫无疑问将引起争议,事实上,这本书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场激烈论争的结果。这场论争肇始于2001年美国文论家J.希利斯·米勒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文章《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在这篇文章中,米勒发挥了德里达有关现代电信科技的论述,

  • 标签: “文学终结论” 文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救赎 《文学评论》 全球化时代
  • 简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上任以来,一意孤行地连续多次到靖国神社拜鬼。他的行为激起中国和在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深受其害的亚洲各国的强烈反对。这是因为,靖国神社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祭坛,是激发军国主义精神的场所,在侵华战争和二战期间,天皇裕仁每年都要穿上大元帅服前往“亲拜”。同时,靖国神社至今供奉着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绞死的7个大战犯的灵位,参拜靖国神社就意味着否定他们的罪犯身份,从而否定日本发动的那场战争的侵略性质。问题的焦点是,被供奉在靖国神社的东条英机等人到底是不是战争罪犯?他们恶魔般的一生是怎祥走向终结的?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法西斯的无条件投降,一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终于结束了。战火的熄灭,法西斯轴心集团的彻底战败,决不意味着爱好和平的善良人们就此安享惨烈厮杀归于平静后的太平。更不意味一场胜者为王败者贼的战争游戏终得善果而心安心平。被痛创的人类良知告诫天下:人类文明所惨遭的疯狂践踏,无辜生灵所遭受的野蛮涂炭,必要得到公正的申血!于是,代表正义和尊严的国际军事法庭先后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开庭。那些导演了人类最大劫难的战争罪犯由此领受他们应得的惩罚。在东京的国际军事法庭,有七个给中国乃至无数亚洲人民制造了巨大灾难的战争恶魔逐一站上被告席,接受世界人民的审判。

  • 标签: 广田弘毅 南京大屠杀 日本法西斯 东条英机 日本军国主义 板垣征四郎
  • 简介:《论音乐作品的本质》是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ZofiaLissa,1908—1980)创作的一篇重要论文。(1)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本质进行抽丝剥茧的理论分析,置于历史化眼光下审视,与其说她是在尝试发现一个举世皆然、超越古今、无可动摇的“本质”,毋宁说是在挑明这种“本质”的历史相对性及意识形态性,甚或说,她无异于在宣告“音乐作品”的终结。在文中,她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音乐作品”这一概念予以彻底的批判与反思,吁请人们思考音乐文化时所惯用的基本概念范畴打上问号,并进行历史清理。

  • 标签: 音乐作品 论音乐 丽莎 意识形态性 民间音乐 历史化
  • 简介:“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陈旭光“小说被贬为次要的艺术只因它固守过时的技巧。”──娜塔丽·萨洛特“新写实小说”曾经有过的“喧哗与骚动”已带着它所有的赞誉、被寄寓的厚望或遭受的批评而渐次沉寂。力图以理论标举和价值悬拟引...

  • 标签: 新写实小说 先锋小说 “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中国文学 传统现实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所包藏的义理蕴涵的全盘揭示与展露,认为二者所关涉的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活与圆满的问题。只不过,黑格尔由于沉陷在思辩哲学的传统中,并没有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儒家依道德践履之路却能解决之。本文试图把依道德践履之路而至的最高精神境界称为“美”或美的究竟义,而与艺术分开。之所以作出这种区分,意在不把关与艺术挂搭起来,美是一种实践哲学,人人可行,而艺术则是一种技艺学,属于少数天才。这样便开出了一种理解美的新向度,这种新向度意在强调:即便是一个人没有制作或欣赏艺术的天赋才能,也不失去享受美即诗意人生的机会,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可以不进行任何艺术的活动,但他能够、应该而且必须行走在诗意人生的践履之路与涵养之途中。

  • 标签: 艺术 黑格尔 程伊川 境界 践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