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读《邓小平论文艺》,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把握一个基本观点:“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邓小平论文艺》第五页)无产阶级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的生活、工作和伟大事业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原则问题。列宁早在1905年论述无产阶级文学的特征时就指出:“它将不是替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替百无聊赖的和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些劳动人民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了列宁的观点,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论断。历史虽然推移了四十多年,但这个论断的基本精神并没有过时。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
简介:一般认为老舍是解放后才自觉向政治和人民靠拢,创作了《龙须沟》等戏剧后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笔者认为老舍获得这一称号并非因某一部戏剧,而是作家长期为人民创作的结果。实际上,正是抗战才使老舍从一个留学归来的精英小说家转变成一个充满人民性的戏剧家。文学史上的老舍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从英国留学回来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幽默写家;另一个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家,解放后创作《龙须沟》、《茶馆》的老舍,是紧跟时代政治的人民艺术家。这两种看法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不禁要问老舍的创作和文艺思想在这两个时代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转变的?老舍出身平民,他早期的《二马》、《离婚》等小说很自然地描写了一些市民生活,但在这些小说中老舍多以“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的眼光对传统进行批判,像《猫城记》更表现出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失望的情绪,此后老舍陷入反思和迷茫。
简介:有关《狂人日记》与西方作家、作品的关系问题,研究者们通常是围绕果戈里、尼采等人来展开论述的。本文认为,与以上诸位相比,易卜生的代表剧作之一《人民公敌》给《狂人日记》带来的影响更大。本文是从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故事结局等方面来探讨其一致性的。结论是:两部作品虽在故事发生的背景、展开的缘由以及写作手法上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但若从故事的整体构思、人物的设置和划分等方面来考察的话,则能明显地看出《狂人日记》对《人民公敌》的承继和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受到《人民公敌》的影响、启发后,创作出的中国版的“人民公敌”;小说中的“狂人”是斯多克芒医生在中国的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