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阳明'心学'的构建历程实则是其对《大学》不断诠释的历程。基于王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将其对《大学》的诠释亦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其'心学'发端阶段,王阳明走出程朱理学'格物'视域下物人二分的格局,以'知行本体'揭示本体心体;在其'心学'深化阶段,王阳明告别知行之论,进入'意'的层面,主张于'意'中用功,倡导'诚意'功夫法门;在其'心学'成熟阶段,王阳明由'意'进入'良知',力倡'致良知'功夫法门;因'良知'直契本然心体,故归越后王阳明由功夫转入境界,主张'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进入'心学'化境阶段。通观王阳明'心学'演进历程,其'心学'的建构与其突破朱熹《大学》观实则是一体而两面之关系。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简介:廖平先生是晚清至民国年间的经学家、学问家、思想家,由研经治学演进到建立学术理论、传扬中华文化和审视世界人生、追求寰宇真理的道路。其学术和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六次重大变化,而在廖先生取用的名字号中,深刻地蕴涵和体现了这一变革开新的演进历程、特色主张和人生学问的境界追求。廖平先生之"斋轩堂舍馆"的取用与称名,象征而深邃地表达其高标卓立与通达汇和的治学理念。不断进取开拓、层升广远的学问历程,合取古今中外、世界人类优秀文化的学品胸怀。敢于拷问今古、否定更革主张、求实求真求新的治学特色与学者良心;明示其建构"素王改制、空言待后","共球一统、天人圆融"之斑斓宏广的学问体系。专意阐经发微,振兴国势学统,张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意气雄心,追探人类宇寰生命真谛的境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