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古鲜卑人西出大兴安岭,取代了匈奴族在蒙古高原上的统治地位,并在北方诸族血缘、语言不断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匈奴语为主、掺杂了鲜卑语成分的混合语言,即后世的“突厥语”。而南迁阴山一河套地区的拓跋鲜卑其语言则较多地保留了“蒙古原语”——早期鲜卑语特征。古文献中,以东胡一鲜卑族裔建立的“柔然汗国”,其语言却沿着“匈奴化”的方向发展。“高车”、“回纥”以及今天楚瓦什人从语言上仍可看出与鲜卑族的渊源关系。“东胡一鲜卑”系语言不仅是“现代蒙古语”的祖语,也是遍布欧亚大陆的“现代突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本文对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收藏展出的生活在东北边疆的满、朝鲜、蒙古、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锡伯等少数民族文化及生产生活习俗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揭示了狩猎民族的鱼皮文化、桦皮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基本内涵.
简介:清朝的译馆分中央及地方机构四译馆、理藩院等若干种,翻译人员主要来自当时的京师国子监学、八旗官学、宗室官学以及府、州、县学。清代科举考试重视官吏双语能力,考试中特设翻译科,选拔翻译人才,朝廷对翻译、通事腐败纳贿、寻衅误国之事有严厉的问责制度。清朝时期,蒙古文翻译已有一定规模,除了直接翻译汉文小说以外,还通过满文翻译汉文小说。
简介:北方民族鹰崇拜习俗,与其萨满信仰、文学艺术一道,形成独具特色的鹰文化体系。鹰崇拜文化起源于北方民族狩猎经济,渗透于北方民族萨满信仰、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各方面。古代北方民族不仅敬仰鹰的威严、勇猛,而且将其视为美的化身。从古至今,鹰频繁出现于文学、绘画、歌舞等艺术作品中。
简介:本文介绍的是夏龙江下游的土著民族的起源与现代生活状况。他们是女真人的后代,曾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是黑龙江下游的真正主人。现在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在水天一色的黑龙江入海口,在黑龙江下游的沼泽、密林中,土著人辛勤地劳作着。他们从事渔猎生产。他们对外国人说俄语。除了尼夫赫语属古亚细亚语之外,其余几个民族——那乃人(赫哲人)、乌尔奇人、乌德盖人、奥罗奇人、奥罗克人全操满语,属满—通古斯语族。
简介:锡伯语文是满语文的继续,但随着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在满语文的基础上,形成于锡伯语文。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密切,锡伯语文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双语教育成为锡伯族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汉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广大群众所共识。锡伯语文的发展表现出几个很明显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锡伯语文呈现较明显的衰落趋势,这是客观规律。但是,语言的消亡,并不等于民族的消亡,民族的消亡是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的消亡,仅仅是一种工具的消失,亦仅仅是民族的四要素之一。
简介:乾隆皇帝对满语文的保护、规范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乾隆帝敕修辞书20余种,这些辞书在文种的增多,标音项目的增设和词语规范等方面较前期辞书有进一步发展,为满语语音学,词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简介:满族诗人杨子忱基于强烈的民族情感与身份认同,对满族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进行了诗性追忆。由满族记忆到社会书写,杨予忱完成了从“满族诗人”到“大道歌者”“时代诗人”的身份跨越。为民族、民生、社会与时代热情书写的同时,杨子忱不忘构建自己的心灵田园,以此作为沉淀生命情怀的“心灵文学史”。
民族、性别、历史叙事
鲜卑民族及其语言(上)
从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展示的民族文物看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文化底蕴
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族称
论北方民族栖鹰冠
民族礼仪中的绵羊文化
清代民族语文翻译研究
论毡帐民族幼子继承制
北方民族鹰崇拜文化研究
奈曼旗地名的民族文化内涵
黑龙江下游的土著民族
清朝蒙声地区民族立法特点
锡伯语文的民族学考议
民族作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浅谈文学翻译与民族特点问题
浅谈保护民族文化的策略问题
乾隆帝敕修民族语文辞书及对民族语言发展方面的作为
杨子忱诗歌的民族记忆与社会书写
微信对民族文化传播的作用
兴安盟水土传说的民族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