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中国修辞学者而言,当代西方修辞研究有两个令人困惑的特点:其一,它和语言学相当疏远,在这两个领域之间不存在我们认为理应存在的“天然”学科纽带;其二,欧美修辞学家作为一个整体尽管极善于进行理论反思,但在过去三十年间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却鲜有专门而深入的讨论。造成语言学和欧美当代修辞研究形近实远的根本原因是横亘在二者观念基础之间的一条鸿沟。被这一鸿沟分割开的两个领域所预设的研究出发点、对象、语境、目的等大多龃龉不合。而西方修辞学家之所以对总结本领域的研究方法不感兴趣,既因为方法论作为一个观念从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整个人文社科界饱受质疑,也由于当代修辞学者群体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其学术实践呈现出高度多样性,不存在整个领域共同采用的研究方法。对当代西方修辞实践典型个例的解剖表明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并无一定之规,修辞学者倾向于因题、时、境、人灵活制宜,即兴选取最有利于达到自己话语目标的方略。了解西方修辞的这两个特点及其缘由为当代中国修辞研究的自我定位和定向提供了一个不无启发意义的参照。
简介:本文从A.Tarski真之语义理论发展出工具性语言扩展式.在扩展式的几个实例里(在同一个叙述语篇中,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解释;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物对话方式的描写;评论语篇对原语篇的解释;翻译)重点提出了语言哲学翻译论.本文揭示了来往于社交世界与心智世界中的工具性语言运用的三条规律:频率的再度解释(分析的重点);对原来文本的解释总是发生演伸与变通以及与恢复真的斗争;对象语言之后一般都有工具语言跟着发生.工具性语言扩展式的异常大量的运用,对人的活动与行为,对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借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语言性行为的某些本质.
简介:摘要各个国家由于文化和背景的差异,往往表现在习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有趣的是,这种习俗的差异有时竟然表现在对数字(numbers)的看法和理解上也各有着其他各国意想不到的偏差。比如在我国,人们大都喜欢“6”和“8”这两个数字,因为在中国人看来,“6”就代表“顺”,所以有“六六大顺”的说法;而数字“8”由于与“发”(发财)近音。有时为了要选一个带“6”或“8”的电话号码,人们不得不要多花上一笔“运气费”,而像带有诸如“6688”这样的吉祥数字的电话号码,更是身价倍增。但是反过来,中国人一般不大喜欢数字“4”,因为它与“死”近音,让人感到一种霉气。在英美国家,因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人们对某些数字的看法也有着其特定的内涵,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吉利数字在英美文化中的渊源以及现代欧美人为克服迷信心理所做的贡献,以此来帮助大家在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以及客观认识这些数字。
简介:西方符号学理论在20世纪经历了蓬勃发展之后,在21世纪初又涌现出众多崭新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式。这些理论,虽然表面上纷繁复杂,但在深层上有着共同的逻辑基础,并作为一个整体反映着当今西方符号学发展的大趋势。具体来说,当代西方符号学发展的新思潮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从单一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手段走向与自然科学领域相结合的发展趋向;(2)从哲学思辨方式走向以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信息论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发展趋向;(3)从符号静态性研究走向符号动态性研究的发展趋势;(4)从符号文化性的泛化研究走向符号文化性的内在研究发展趋势;(5)从理论思辨走向实际应用的研究趋势。
简介:摘要英语翻译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规则,而这些理论和规则往往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进行英语翻译时,翻译者或多或少的都会考虑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翻译理解问题。本文的主要讲述内容就是围绕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一些个人性的经验介绍和探讨。
简介: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一种不可或缺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认知方式。本篇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含的概念隐喻进行全面的分析。
简介:解构理论到底是如何生成的?至今学界仍争论不断。文章以现代西方四大哲学思潮(现象学、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冲突与融汇为思想史背景,紧密地追踪了德里达在这四大哲学思潮中穿梭往来的思想轨迹,最终揭示了解构理论的生成秘密。这一秘密即解构所遭遇的两次逆转——第一次逆转是在现象学批判中所实现的从“纯粹逻辑的语法”到“纯粹语法的逻辑”的转换,第二次逆转是在介入批判理论的过程中经由批判理论的批判所导致和实现的解构理论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上述分析不仅在一般理论的意义上揭示了思想史所具有的交互去蔽、差异错置的发生学机制,而且为回应、批判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论”的意识形态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
简介:一、从唐钺的《修辞格》开始,辞格研究一直是中国修辞学界的热门课题,但是,辞格研究并不如大家所期待的那么卓有成效,其症结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修辞学界对辞格的看法存在着两种偏激的倾向,一是“辞格中心论”,似乎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一切,或者起码说是最重要的,由此导致,多姿多彩的修辞手段动辄被纳入辞格的框架之中;二是“辞格取消论”,也许是出于一种逆反心理,有人走向另一极端,即试图取消辞格的独立存在价值,把辞格同其他修辞手段混为一谈,似乎只有取消了辞格才能保证修辞学的正常发展。这两种倾向从左右两个方面干拢了辞格乃至于整个修辞学的研究,至今仍有一定市场,因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第二是以往的辞格研究往往偏重于个别的、微观的、描写性的研究,而缺乏系统的、客观的、理论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