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物”字在汉语里是个常用词,也是个多义词。《辞海·语词分册》“物”共列了7个义项,新版《辞源》列了8个义项,《汉语大词典》增加到14个义项,《王力古汉语字典》也收了7个义项,但都无法用来解释以下例句中“物”的具体所指。请看在唐人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一书中出现的这个用法颇有点奇怪的“物”字:①疏奏,太宗甚佳之,赐物百段。(卷四)②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思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卷五)③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卷六)④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卷九)而且,“物”的这种用法也不独见于此书,在其他中古文献中也曾有出现,如:①杨帝即位……资物五干段,以赐赤土王。(唐·魏激等撰(隋书·南蛮·赤土》)②帝大悦,赐骏等物二百段。(同上)③沙体略……卒,上为废朝三日,遣太常吊祭焉。赠物五千段。《隋书·北狄·突厥》以上各例均谈到唐太宗或中土王朝对大臣或“四夷”的赏赐,其中的“物”在这里具体是指的什么东西?方一新先生著有(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但未收“物”字;江蓝生、曹广顺先生编有专门辞书...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德育管理的实践,以教育的内容与路径为着眼点,研究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的“品格教育”,完善孩子们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让他们学会诚信、节俭、爱国等中华民族精神品质。
简介:读了李海民同志的文章《涌列——一种修辞新格新探》(见《修辞学习》1990年第1期),我有些自己的看法,提出来求教诸位。李海民同志称“把众多的人物、事象排列一起,织成了超常规的并列”为“一种新颖的修辞方法”,“姑且称之为‘涌列’”。他列举了王蒙的《海的梦》、《布礼》,刘心武的《银河》等一些作品为例,证明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李海珉同志所说的并非什么“新颖的修辞方法”,其实这是一种早已出现的创作方法,是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及后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盛行于本世纪二十一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简介:提出加强语言教学,以语用能力培养为主体,重新建构语文教学内容和模式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语文教学必须废止传统的文选式教材,新编教材应该加强语用能力的训练,并围绕语用能力训练精选浅显有用的语言理性知识,问时还应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让课文分析服务于语用能力训练。中学语又教改,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很多人都在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积极不懈的探讨,但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在根本上廓清某些实质性问题,传统的文选式教材披着改革的外衣仍然占领着语文课堂,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变换着花样仍然支配着语文教学。看来,要想深化语文教改,迅速扭转教学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语文教学需要有突破性改革”。①这种“突破性改革”,就是从根本上废止文选式教材,跳出以课文分析为主体的传统窠臼,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加强语言教学,以语用能力培养为主体,重新建构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