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所谓相关条目,一般说来,就是指书写形式不同而内容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词目。如:“断火”与“寒食”,“垂青”与“青白眼”,“洛阳纸贵”与“纸贵洛阳”等等。在辞书编纂中通常采用“同”、“即”、“见”、“犹”、“详”、“参见”、“亦作”等字样来作为相关条目的标志。互相照应,详略有致地处理相关条目,这在我国古代的辞书中亦屡见不鲜。如《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 标签: 相关条目 汉语大词典 书写形式 辞书编纂 妥善处理 我国古代
  • 简介:<正>0汉语的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和"来、去",以及"上、下……"等与"来、去"结合起来构成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均可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通常叫趋向补语。这些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思十分复杂,以往有过不少分析研究。但我们觉得这些分析研究缺乏系统性。比如"上",《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解释是:

  • 标签: 趋向补语 立足点 形容词 语法意义 反义关系 趋向动词
  • 简介:对现见切韵诗进行了分析,首次指出这些切韵诗跟唐宋以来的禅宗语录有着密切的关系,顺便讨论了跟切韵诗有关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切韵诗 禅宗语录 早期韵图
  • 简介: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和满足国家语言战略发展需要,我国亟须制定统一的汉语语言能力量表。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已有语言能力量表制定情况基础上,立足汉语特点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以及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尝试对汉语语言能力量表的研制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认为在汉语语言能力量表的研制过程中应涉及语言能力的神经机制、汉语标准母语的语言知识、汉语社会语言能力和汉语艺术语言文化能力四个层面。

  • 标签: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量表 认知神经科学 脑科学
  • 简介:汉字中含部件“立”的字较多,如立、辛、音、妾、能等,它们的来源其实不同,独体字“立”像人立于地面,“辛”上之“立”为古代一种刑具的刀面,“音”上之“立”来源于舌形,“妾”上之“立”为发髻形,“能”上之“立”为王冠形。此外,商、帝等字的上半部虽均从“寺”,但其实也有差异,“商”之“寺”与“花”之“立”同,“帝”之“寺”为花蒂形。

  • 标签: 青皂
  • 简介:本文分析山东郯城方言的叫字句以及与之相关的几种句式,就其语法功能和格式做具体的描写,着重说明它兼具了施动和被动两种功能,并有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形成歧义.

  • 标签: 郯城方言 叫字句 歧义
  • 简介:香港的语料库和相关研究概况[香港]胡百华李行德汤志祥从60年代开始,欧美各地的语文工作者次第建立规模不同、目的迥异的语料库;但语料库得到一般人的注意,可能是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大学和柯林斯(Colins)出版公司在80年代末联合出版了多...

  • 标签: 语料库 研究概况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现代汉语 汉语自动分词
  • 简介:采用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对《庄子》中的一价动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描写一价动词的语义特征、配价结构、基本句式、派生句式,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庄子》 动词 配价 句式
  • 简介:文章考察商丘话子尾及体貌助词“着”的特殊读音[tei]及其变体的来历及演变过程。联系邻近的鲁西南方言的共时差异,认为[tei]除了直接经历由[ts]声母塞音化,韵母央化、高化并分裂为复韵母这样一个可能的变化路径外,还可能是早期子尾儿化形式的孑遗。体貌助词“着”读[tei],是因为商丘话早期“着”的语音形式与早期子尾读音[ts]形式相同。同时联系商丘话及周边方言的子尾情况,讨论了晋南方言子尾的演变过程。

  • 标签: 商丘话 鲁西南方言 晋南方言 子尾 儿化 体貌助词
  • 简介:从注释体例、反切用字、小韵下的韵字数目以及释义的特点诸方面来比较与P3798具有相同内容的S2055、王二、王三和P2018,发现:(1)P3798不是陆法言原本;(2)王二是S2055和王三的综合本。

  • 标签: P3798 S2055 王二 王三 P2018
  • 简介:主语、动词、宾语之间的语法标记类型可能有16种。文章通过对82种语言的取样分析,发现不存在全部的16种标记方式。有的标记方式有语言实证,有的标记方式无实证;在有实证的标记类型中,又有实证语言的多寡之分。文章讨论这些有实证和无实证、实证多和实证少的标记方式,并尝试建立语法标记类型和基本语序类型之间的一些关联。

  • 标签: 类型学 形态标记 基本语序 语法关系 语言共性
  • 简介:"除"类条件连词由介接性成分"除非"演化而来。由于"除A不B"和"非A不B"两类句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既接近又互补,促使兼具两句式特点的"除非A不B"产生。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除非"逐步变成连词。现代汉语中的"除非A不B"句式不是对古代用法的直接继承,而是"除"类连词发展成熟后逐步演化出来的新句式。

  • 标签: “除”类连词 “除非”条件句 历时演化
  • 简介:衍音说所以较为流行,原因之一是它常被人同其他一些未经证实但却为部分人信奉的说法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理论联盟"。初步探讨这个"联盟"中的主要理论增字构词法之说、语音造词法之说和语词羡余成分说问题,发现持论者为它们搜寻的理论依据靠不住,说明它们还不具备做理论依据的条件,所以都不能证明衍音说。

  • 标签: 衍音说 增字构词法 语音造词法 羡余成分
  • 简介:摘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

  • 标签: 小学 数学 合作 探究 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1.0现代汉语普通话动态助词"着"既可以表示状态持续也可以表示动作进行,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日本学者木村英树(1983.2)最近试图区分两个"着":表示状态持续的"着"是补语性词尾;表示动作进行的"着"是时态词尾。除了"词尾"这一名称尚可斟酌外,本文原则上同意这样的分类,并进一步扩大讨论的范围,寻求多方面的论据。1.1"着"由动词虚化为助词,逐步形成了汉语表示动态的两个语法次范畴:状态持

  • 标签: 状态持续 单音节动词 动作完成 汉语普通话 现代汉语 动态助词
  • 简介:利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可弥补听感的不足,更可使副词的语音分析走向精细化、科学化。对副词"就"与"才"的歧义及其韵律特征(重读)规律的研究对提高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和语音识别的准确度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就” “才” 语音 语用 重读 语义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