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在《性别/性符号学》的“致谢”和“理论途径的旅行地图”中,达琳·杰西卡以一位严肃学者特有的严谨,介绍了此书所借鉴和倚重的理论资源,他们是:克丽斯汀·德尔菲、安吉拉·卡特和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性理论;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

  • 标签: 符号学 多元文化主义 杰西卡 意识形态性 性别 非本体论
  • 简介:本文为《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言语行为与修辞学的本体假设》的一部分。1本体假设与学科的进步科学可以视为一套不断被更好理论更新的理论。当然在一种理论框架内的深化和拓展也是进步。然而某一学科往往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一一在当代的整个科学背景下,它的理论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已经很难再为它的研究者激发起什么新鲜的思路,更不用说与其它学科保持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或者输出一些有价值的观念了。这时唯一的出路是理论上的更新。

  • 标签: 修辞学 本体 诞辰一百周年 科学背景 学术讨论会 言语行为
  • 简介:罗西·兰迪《语言相对的意识形态》一文可能是对萨丕尔-沃尔夫观点最为无情的一次批判。也许正因如此,该文应当算是诸多反语言相对的学说中,最不知名的一个,因而也极少被讨论。罗西·兰迪指出,正是语言相对的理想主义机器资产阶级基础,导致该领域的理论家在进行理论构建时,其意识形态发生了扭曲。而这种扭曲,在这些学者思考语言与思想之关系时,会变得更为明显。罗西·兰迪借助其符号学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他阐明为何通过美国印第安人语言进行研究,可提出语言相对这一理论或假说。他指出一系列由语言相对所引起的困惑和混淆,并倡导用另一种方法去解释语言相对所引发的问题,即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顾及说话者之间的亲疏状况,他们通过社会模式和项目对物质和语言的开发情况,以及他们获得解放的可能性。

  • 标签: 罗西·兰迪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 美国印第安人 语言相对论
  • 简介: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第一次提出了“分延”这个概念。通过对胡塞尔符号中翻译、符号、在场、悬搁、补充等具体问题的考察,我们初步看出德里达从对胡塞尔符号学中的拆解中,解构“在场形而上学”,不断建构他自身的“延异哲学”。

  • 标签: 符号 在场形而上学 补充 延异哲学
  • 简介: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由大众传媒所操控的符号社会,在此,人们消费的对象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化为符号价值,而符号本身的系统相关性,使人们的生活世界转变为是由无限的符号所建构起来的“拟象世界”。但是,在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虽然具有“合理性”,但其解构实体世界,建构拟象世界;解构终极价值,建构符号价值;解构权利法制系统,建构消费符号系统都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是以解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前提与基础为代价的。

  • 标签: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大众传媒 符号操控 本体虚无
  • 简介:文化标出性理论将传统的文化二元对立分解为"正项-中项-异项"的三元关系,以此描述文化的动态变化。这一三元关系与皮尔斯的三分范畴观相对应,并且,中项作为区分正项与异项的边界,具有符号域中边界的多语性。这证明了文化标出性理论是对话主义本体的:中项和正项、异项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范式体现了文化标出性理论的多元性与先进性。

  • 标签: 中项 标出性 对话 皮尔斯 洛特曼
  • 简介: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晚期资本主义从早期物质匮乏的生产主义时代走向了物质丰裕的消费主义时代,如何刺激消费以缓解频发的经济危机,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借助符号学思想和媒介力量,鲍德里亚建构了一套刺激消费欲望,缓解社会危机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而将社会的阶级矛盾转向了对商品的符号价值追求.这种转变不仅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使人们陷入了不幸的异化境地和生态危机之中.毫无疑问,理解鲍德里亚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建设价值和理论启示意义.

  • 标签: 消费社会 符号价值 异化 符码统治
  • 简介:亚当·沙夫(1913--2006),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其研究领域为语言哲学、符号学、知识以及政治经济学。沙夫关注语义学、意识形态理论、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形式逻辑以及辩证法等问题,对于解决人类个体问题的伦理学以及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感兴趣。关于这一方面,他证实了对马克思主义解读与对马克思主义专有名词的翻译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作为一位波兰哲学家,沙夫以符号学观念为参照,特别检验了当今社会政治的症候。在20世纪80年代,沙夫促成了遍及东欧与西欧各个国家的一系列会议。这些会议(的目的)是从符号学视角分析并比较《赫尔辛基最终法案/协议》(1975)的不同语言版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语言哲学 社会批判 亚当 20世纪80年代 意识形态理论
  • 简介:<正>没有哪一个辞格象“隐喻”(metaphor)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注意。隐喻,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辞格,今天远不只是修辞学以及诗学的研究对象了。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语文学的传统界限,哲学家(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称名学家等等都对隐喻发生了兴趣。特别是本世纪后半,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隐喻研究的深入。对隐喻的多角度的深入的研究无疑大大深化了修辞学对这一辞格(或修辞方法)的理解。

  • 标签: 诗歌 隐喻研究 语言哲学 修辞学 奥尔特加 隐喻性思维
  • 简介:媒介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意义含混。在符号中,媒介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是符号的物质载体。符号即媒介,符号化即媒介化。一切艺术存在于符号媒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即媒介。符号媒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文本研究的基础,更是人文学科基础之基础。

  • 标签: 媒介 大众传播 符号学 媒介化
  • 简介:<正>词典分类——词典类型是词典学领域中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着重在三个方面:设计分类模式,制定分类标准;绘制词典分类细目一览表;阐述各类词典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本文略于这些方面的讨论,只着重研讨目前还注意得不够,讨论得不充分的方面。一分类研究的目的和作用1.为了编目,以利于分类介绍各种词典图书的分类是对已经出现的书籍按其主要特征分别归类的说明。类型学或分类法的

  • 标签: 词典性质 词典类型 类型学 词典学 分类研究 分类法
  • 简介:本文以语义范畴为研究的起点,考察空间量这一语义范畴的各种表现形式。文章主要讨论了空间至词和空间量标指词语的有关问题,并对距离这种特殊的空间量和比较这种空间量的特殊表达方式进行了描述。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尝试一下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路向。

  • 标签: 现代汉语语法 语义 空间量 标指词语
  • 简介:本文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古今字做一番梳理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古今字 含义
  • 简介:语言规划曾经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作出过历史性贡献,但也付出了不同的代价。观察和开展语言规划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对华语概念认识的深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但还不足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充分考虑语言规划的类型,完成从“问题“到“资源”、从管理到服务、从单一国家或地区到跨国、跨境以及从强制性到市场调节的转变,对于华语在所在国的维护、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华语不只是中国的国家资源,也是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资源。从跨国跨境的角度考虑语言规划,努力共同开发和利用华语资源,是语言工作者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 标签: 华语 语言规划
  • 简介:概述国内外电子辞书的出版简况,分析电子辞书的优势及发展前景。阐述辞书的电子版与印刷版、电子辞书的光盘版与网络版的关系及其发展态势。

  • 标签: 电子辞书 |
  • 简介:异文指同样的话在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是其他书中转引时个别词语有差异的现象,也包括同一内容在不同文献中的不同表述以及同一词语在不同文献中的不同书写形式。异文在训诂中可以有三种作用:一是据以订正讹误,二是昭示词语的新义或少用义,三是有助于在多种可能的理解中确定唯一正确的理解。

  • 标签: 异文 训诂学 词汇学
  • 简介:<正>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利用数学上相加或相乘等关系,把一个数变成若干小数的集合,这种修辞方法称为"析数"。析数的方法,在先秦文学作品里就已经出现了。《论语·为政》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五就是十加五(岁),十五岁。析数,考究其形式可以分为直接析数和间接析数两类。一、直接析数直接析数又有乘除关系和加减关系两种。(一)相乘关系的析数①曹植《驱车篇》:"周流二六侯,间置十二亭。"(二六一十二)②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陶渊明《责子》二八一十六岁)

  • 标签: 析数格
  • 简介:关于“义项”与“义位”,在理论上早已明确各自分属辞书学和词义学,但是在使用时却经常不加区别,随意混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义项的具体内涵认识模糊。文章从义项产生的历史入手,说明其实质,针对义项解释的对象、内容及性质进行论述和分析,最后对义项进行较为全面的界定:义项是字典、词典中的一个基本释义单位,是字典、词典中收录的作为字头、词头的语言单位的不同含义分列解释的条项。

  • 标签: 辞书 义项 界说
  • 简介:<正>《修辞方法析》,沈谦著,台湾台北宏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3月出版,24万字。该书共十一篇,旨在探究若干重要的修辞方法,系作者在学术会议或期刊发表的论文综辑。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修辞格辨义》针对修辞方法的界说、分类、定义与要件作观念上的辨析。第

  • 标签: 修辞方法 析论 沈谦 辨义 或期刊 修辞格
  • 简介:解构理论到底是如何生成的?至今学界仍争论不断。文章以现代西方四大哲学思潮(现象学、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冲突与融汇为思想史背景,紧密地追踪了德里达在这四大哲学思潮中穿梭往来的思想轨迹,最终揭示了解构理论的生成秘密。这一秘密即解构所遭遇的两次逆转——第一次逆转是在现象学批判中所实现的从“纯粹逻辑的语法”到“纯粹语法的逻辑”的转换,第二次逆转是在介入批判理论的过程中经由批判理论的批判所导致和实现的解构理论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上述分析不仅在一般理论的意义上揭示了思想史所具有的交互去蔽、差异错置的发生学机制,而且为回应、批判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论”的意识形态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

  • 标签: 现象学还原 文字学转向 批判理论 解构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