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毛诗古音考自序》这篇文章主要是阐发了陈第的音韵学思想,他说过“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每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是发展变化的,因而不同时代的语音都有所区别,每个时代的作品对应着每个时代的读音,看上去千差万别,但诗歌的用韵都是有相应韵律体系的。因此他反对叶音说,破除了自六朝以来以语音不变为基点,以“叶韵”原理来解释古今字音有歧异现象的旧观点,主张用历史的发展的语言观来看待语音发展和语言的进步。
简介:《老谚》、《朴谚》的汉文部分跟《训世》成书时间仅相差约十年,又同是朝鲜人所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可是它们的语言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文章通过三个表格列出“老朴”与《训世》的词汇差异一百多项,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四个方面:《老谚》《朴谚》有些词沿用《原老》《原朴》而未改;方言背景不同;文体和内容有异;编者个人用词习惯不同。文章举例分析了其中的前两个方面。初步结论是:《老谚》《朴谚》与《训世》的方言背景不同,《训世》中存在南方官话的成分;《老谚》《朴谚》使用的语言是明代前期(15世纪后期)的北方官话,其中还保留了一些元代“汉儿言语”的成分,《朴谚》中可能还存在少量南方官话的成分;《训世》编者李边所习得的可能是15世纪后期朱明皇朝上层人士所说的口语,其中的南方官话成分或许是北上的皇室集团从江淮地区带过去的,因此跟《老谚》《朴谚》所反映的地道的北京话相比呈现出若干不同的面貌。
简介:本文认为建筑学家弗雷德里克·基斯勒和生物符号课题相互关联,二者共同奠定了导向建筑一生物符号学的范式框架。该范式用生物符号学理论来认知建成环境,提供了一种形塑建成环境的方法,支撑(并有利于)人类以及有机体的空间智能。于克斯库尔的环境中的机体,可能是解决内-外问题的基石。皮尔斯的符号模式和符号理论则强调为什么认知和内-外的综合是符号阐释的条件。差异原则,即贝特森生态立场的基础,将两者相连,形成生物符号学课题。本文重点讨论奥地利裔美籍建筑师、理论家、剧院设计师、艺术家和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基斯勒(1890—1965),他毕生的事业是通过建筑来统一各门科学和艺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率先具体描绘出了沟通人文科学与生物符号学的桥梁。他的中心观点是"延续性",从这一观点他提出了"无尽的空间"这个概念。他的观念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人对无限空间的看法代表着当时现代主义的理念。"联系"是基斯勒的关联主义宣言,它提供了一个在人文科学,尤其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中具体应用生物符号学思想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