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修辞上把否定形式的比喻称作“喻”,比拟中有没有“拟”呢?我以为是有的。先比较下面两个句子:①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点绛唇》)②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甭]《树行》)句①山峰会“商略”事情,是典型的变格修辞的拟人。句②山峰因不能语而“无语”,这本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大实话”,表面上看来是不含辞格的“平语”,仔细分析,其实它也是含了拟人的。

  • 标签: 变格修辞 《点绛唇》 否定形式 拟人 比喻 句子
  • 简介:预期标记是从功能角度分出的语用类标记,其形式多样,可以是词、短语或者句式,语音上具有非重读性,语义上具有程序性.其功能在于:1)触发隐义,包括隐义前提和隐义结论;2)语用制约,提供话语理解的线索,引导受话人成功复原说话人的交际意图;3)促进语篇连贯.

  • 标签: 反预期标记 形式 功能
  • 简介:提要文章集中描写次生叹词“好”的相关用法,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结合预期标记理论、篇章语言学、元话语等对叹词“好”进行分析,指出次生叹词“好”可作应对、惊叹和提顿用法.其中,用于表达负面情绪的惊叹词“好”具有预期标记用法,提顿词“好”除了衔接前后话语,还具有类反证指示功能.

  • 标签: 次生叹词 应对词 反预期 类反证
  • 简介:文章对朱熹《诗集传》所注二、二音进行穷尽式研究,发现其来源皆有根据,且体例严整,并非随意为之,朱熹既继承了陆德明的反切和"协韵"组合模式,又给以己意所定之反切注上"叶"的标志。文章同时归纳出了朱熹二、二音的两种类型:一为并列古、今(或今、古)音;二为四声互用。从二、二音与叶二、二音的对比来看,二、二音并非漏注了叶字,而是朱熹有意为之,二、二音与叶二、二音统一于朱熹的注音原则。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二反 二音 反切
  • 简介:"X比Y还W"是一种传递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本文在分析“小心X!”的基础上,比较其与“一不小心X!”构式的差异,探讨后一构式从专化到异化,再到泛化的演化进程,探索预期与预期主观情态的作用,并指出预期不仅仅存在于语用层面,而且也存在于句法语义层面。

  • 标签: 一不小心X 反预期 专化 异化 泛化 比较
  • 简介:苏珊·桑塔格宣称其在开山之作《恩主》的写作中“力避自传性”,评论者也几乎都相信这是一部“自传性”的虚构类小说。在桑塔格的日记《重生》中可以发现,《恩主》原来的标题为《希波赖特之梦》。“梦”作为母题在桑塔格的写作中被反复变形运用,既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折射出作家对其自我意识的坚持拷问。“冲破教堂之梦”是小说中主人公所做的第三个梦,其中隐藏大量的宗教符号,这与作家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相左。本文因循胡瑟尔将“梦”划在“象征”类型之下的研究路线,借助符号学的阐释方法,解码桑塔格在《恩主》中构建的“梦”艺术符号背后隐蔽的自我意识,旨在揭示象征系统之下的意识形态,以期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探讨桑塔格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以及作家的自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恩主》表面上“自传性”地建构希波赖特之梦的符号,实际上却是艺术地再现作家的自性一一处于流散中的犹太性以及改宗下的宗教感。这种矫揉造作的写作策略实质就是日后令桑塔格扬名的“坎普”观,而在同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犹太裔作家,桑塔格走上一条折中主义的启蒙路线--犹太教“灵知神话”成为她自我意识的“恩主”。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宗教符号 自性